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5-01-06
□記者 趙澤艷 文圖

“好運來,祝你好運來,好運帶來了喜和愛……”
在我市中心城區萬達廣場元旦跨年活動的演唱會現場,耳熟能詳的音樂響起,成百上千的人揮舞著熒光棒跟著唱起來,跨年氛圍濃烈。
演唱會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能夠輕易調動人們的情緒,帶人們沉浸其中,單純享受此刻的快樂。而應景的選曲更能襯托氛圍,把人們的互動感拉滿。
當下,像節日限定演唱會、景區沉浸式實景表演等具有強烈體驗性、互動性的文旅項目,頗受人們歡迎。游客可以和陌生人一起感受節日的氛圍、跟隨景區NPC走進故事、在營造的古代場景中“穿越”……這樣的沉浸式旅游比單一的風景游更有吸引力。可以預見,沉浸式旅游將成為未來文旅發展的熱門方向。
那么,如何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方式?
首先,營造沉浸式旅游“在地文化”底色。無論是什么樣的旅游方式,都離不開文化這個內核。而“在地文化”強調文化的“地方感”,想讓當地文旅出彩和被人們記住,就需要當地特色文化、特定文化IP的加持。
稷山板棗博物館推出的大型沉浸式演出《稷頌》就完整再現了后稷的故事,讓游客在后稷之鄉真實感受到本地文化的魅力,更加深入了解糧為國本、教民稼穡的深遠意義。而且,《稷頌》中扮演神鳥的女孩張丹陽還兼職博物館的講解員,在沉浸式的表演中穿插關于稷山縣的歷史文化知識,使知識不再枯燥乏味。
除《稷頌》外,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的《宋韻·南風歌》、普救寺景區的《夢境·西廂記》、司馬溫公祠景區的《鏡之光·廉之旅》等,也都是我市沉浸式演出的代表,各個主題鮮明、文化內涵豐富。未來,我們需要打造更多諸如此類的演出,用沉浸式演出的形式講述文化,以帶入感的情境演繹故事,讓游客在演出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體悟本地文化。
其次,科技賦能沉浸式智慧文旅項目。《“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提出,“開發數字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游服務”。我市近年來也在這方面不斷發力,運城博物館上線AI自助講解機,虛擬人物“博小妹”帶游客沉浸式逛展;運城鹽湖景區建造道路智能投影燈,幾十種圖案讓游客享受不同的路上美景;AI技術再現幾百多年前的芮城永樂宮壁畫原貌,游客可以穿越時空與之見面……
以VR、AR為代表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光影技術、5G、元宇宙,以及數字技術、聲光電技術的深度運用,讓沉浸式體驗成為可能,其帶來的文化體驗感也令人驚嘆。持續探索“科技+”,是沉浸式旅游更好、更快發展的密碼。
最后,讓多元場景成為沉浸式旅游的載體。西安大唐不夜城就是集文化、旅游、餐飲、娛樂等于一體的沉浸式旅游步行街典范,從建筑到表演都頗具唐代風采。穿行在其中的游客也不自覺打扮成唐人的模樣,融入體驗唐代生活,感受“二十四時長安城,夢回大唐不愿歸”。類似的還有西安兵馬俑主題民宿、太原古建風格的山西飯店、臨汾“十色”主題公交等。我市可以學習各類優秀典范,打造景區、民宿、美食一條街、購物廣場等各類沉浸式旅游新場景,讓游客來了運城就“入戲”,沉浸式感受本地文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沉浸式旅游雖然打破了傳統旅游的界限,讓游客從“旁觀者”變“參與者”,但也意味著游客對體驗感的需求更強。因此,關注游客的不同需求,加強旅游體驗的舒適度、旅游產品的安全性也至關重要。只有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位,我們才能真正用好沉浸式旅游這份“秘籍”,為運城吸引更多的游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