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5-01-06
記者 余 果 李星星 通訊員 曹武紅
近期,省科技廳公布2024年度省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名單,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成功入選。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載體,在儲備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科技力量布局、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秉持科研創新、服務“三農”理念,立足運城,面向山西,堅持以農業產業問題為導向,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形成了多項標志性成果。
近年來,該所研究領域涵蓋糧、棉、油、果、菜、中藥材等20余種作物的生物育種、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等,并根據我市的產業需要新開了水產養殖等研究方向,育成160余個作物新品種,形成多項栽培技術,在解決產業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逐夢沃野 育得金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
一粒旱地小麥種子,就是“運城面粉”品牌崛起的科技支撐,就是山西糧食總產增加和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省十年九旱,水資源短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毫米-650毫米,是典型的半干旱地區。小麥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800余萬畝,其中旱地小麥占到近一半。旱地小麥受自然降水影響,年際間產量差異較大,其豐歉直接影響著全省糧食總產的提升。因此,抗旱小麥品種的培育和推廣就顯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取得了豐碩成果,共育成了22個抗旱小麥品種,其中國審品種8個、省審品種14個。“晉麥47號”的選育及示范推廣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運旱21-30”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運旱20410”“運旱618”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特別是“晉麥47號”這個品種,1995年通過山西省審定,1998年通過國家審定。它的育成,推動了黃淮麥區實現1949年以來旱地小麥品種第五次大面積更換,該品種作為國家黃淮麥區和山西省、陜西省旱地小麥區試對照品種長達20多年,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小麥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的育種目標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在“晉麥47號”的基礎上,先后又選育出了以“運旱1512”“運旱1392”“運旱1818”等為代表的國審小麥新品種。
“‘運旱1818’是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形勢下降低了株高,但絲毫不影響它的抗旱性。同時,它的高產穩產廣適性也特別好。這是我們旱地小麥育種工作取得的又一項突破。”棉花研究所小麥遺傳育種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負責人趙智勇說。
為了證明“運旱1818”的抗旱節水高產廣適性,去年,在鹽湖區金井鄉洗馬村小麥高產示范基地,棉花研究所優質旱作小麥育種團隊在前茬玉米收獲后晚播的情況下,對“運旱1818”高產示范田進行實打實收測產,畝產高達602.78公斤,充分證明了“運旱1818”優良品質。
“下一步,團隊計劃在常規抗旱小麥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生物育種,開拓新方法,結合加代技術、生理及分子等方法開展育種工作,不斷提升育種水平。”趙智勇充滿信心地說。
棉花研究所的傳統科研方向是棉花,該所首創的“棉花地膜覆蓋技術”掀起了一場棉花生產的“白色革命”,通過現代生物技術育成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晉棉26號”,開啟了抗蟲棉育種先河。
近年來,該所運用生物育種技術在棉花抗蟲、抗除草劑、株型改良、品質提升等方面創制了248份基因材料,為高產優質多抗適宜機采的棉花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適應棉花產業轉移,團隊將選育的運H12188等新品種引入新疆,示范面積累計5萬余畝,受到種植戶的肯定。
在油料作物方面,油菜育種團隊先后培育出“晉油”“運雜”系列油菜新品種11個。其中,“晉油11號”具有優質、高產、耐凍、抗倒等特點,適應我省晉南生態區種植,在平陸縣累計推廣面積達到3萬余畝,比當地傳統油菜品種畝增收200元以上。大豆育種團隊成功選育出適宜黃淮海中片種植的“運豆”系列品種3個,已在山西、山東、河南、河北、陜西等多地大面積推廣。其中,“運豆101”連續5年入選山西省主推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100余萬畝。
在西葫蘆育種方面,西葫蘆育種團隊選育的“東葫”系列鮮食西葫蘆品種達15個,具有抗逆性好、豐產穩產、顏色油綠亮麗且在高溫下顏色不變白的特性,超越國外同類產品,有效抵御了國外品種的沖擊。籽用西葫蘆品種籽冠909號,粒大色白,一級籽率超過50%,新品種在7省(自治區)累計推廣應用140余萬畝。
良種良技 產業升級
我市紅薯種植歷史悠久,是全省紅薯主產區之一。但是,紅薯生產中存在專用品種不能滿足需求、病毒危害導致產量品質降低、生產關鍵環節所需輕簡機械配套尚不成熟等系列問題。棉花研究所甘薯研究團隊堅持問題導向,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從實驗室應用推廣到生產實踐,解決了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系列“卡脖子”問題。
“我們團隊研發了系列甘薯品種、脫毒快繁技術和生產關鍵環節所需輕簡機械配套,尤其是甘薯全膜覆蓋提早栽培、甘薯壟膜輕簡化栽培和甘薯有機旱作栽培等三套技術模式,經過示范應用,促進了甘薯生產優質輕簡高效,實現了產業提質增效、薯農增產增收。育成的晉甘薯、運薯系列品種已成為我省甘薯主產區主推特色品種。”近日,在棉花研究所水頭試驗基地,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運城綜合試驗站站長李江輝向前來學習取經的甘薯種植戶進行了詳細講解。
甘薯團隊立足我市氣候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堅持做“特”做“優”,以早栽早收和提質增效為核心,精心打造甘薯早栽早收示范基地,做精“張良紅薯”特色品牌。據張良村甘薯種植戶介紹,在甘薯研究團隊的指導下,“張良紅薯”最早可在6月底上市,最高一公斤賣到10塊錢,平均下來,一畝地也有5000元純收益。
中藥材團隊研究的菊花脫毒種苗繁育技術、小麥與菊花倒茬輪作技術,有效緩解了菊花連作障礙和病害發生,菊花增產幅度達30%-50%;研發的“天麻人工菌棒代料替材種植技術”在聞喜投入應用,該縣建設了50畝的林下天麻生態種植基地,畝產鮮天麻1692公斤。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團隊研發集成的隱蔽施藥(拌種、隨水滴灌施藥)棉蚜綠色防控技術體系,在有效防治伏蚜、棉紅蜘蛛等方面效果超過90%,在棉花研究所科技援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柿研究團隊引進培育的“陽豐”甜柿具有果個大、外觀美、豐產、耐儲性好等特性,在我市臨猗、永濟、聞喜等地開展栽培技術示范推廣,累計推廣面積達到5.5萬畝左右,累計新增經濟效益12.9億元。
“特”“優”方向 碩果累累
近年來,棉花研究所堅持農業“特”“優”方向,圍繞糧食、果樹、蔬菜生產及農產品儲藏加工等方面存在的制約產業發展問題,組織聯系國家、省產業體系專家及科技人員200余人,深入運城市13個縣(市、區)及周邊地區開展了百余次調研和現場指導,與當地合作社和加工企業精準對接,深度合作,扎實開展科技服務活動。
目前,農村勞動力匱乏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加之產業機械化率不足30%,“誰來種樹、如何種樹”已經成為制約當前我市蘋果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通過山西農大棉花研究所蘋果園智能滴灌水肥一體化和藝機一體化多項設備和技術的應用,示范園平均畝產3124.55公斤,比去年增產約344公斤,將近一半果品達到優質商品果,畝綜合效益提高1500元左右。”日前,萬榮縣南張曉源柿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
近年來,果樹研究團隊一方面按照藝機一體化的技術思路,對果園、果樹進行“適機化”改造,構建合理的樹體和葉幕結構,優化無人車噴灑系統指標與參數,實現農藝與農機的深度融合,提高噴灑效率,減少勞動力和農資投入;另一方面配備自動反沖洗過濾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施肥機等設備,結合課題組矮砧蘋果園滴灌水肥調控、三元滴灌等技術成果,實現果園水肥管理精準化、省力化,降低果園生產性投入,提高果實品質,提升果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果園生態持續向好,實現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生產理念。
最近,果樹研究團隊的研發又有了新成果——果園防霜無人車。該設備是研究團隊結合我市實際,從“倒春寒”的形成機理出發,總結各地預防“倒春寒”的經驗,集成研發的一套經濟適用、操作簡單的防霜爐設備。
我市地處“倒春寒”易發區,冷(凍)害會對農作物尤其是春季開花的各類果樹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輕則產量下降,重則可能絕收。“‘果園防霜無人車’開機使用覆蓋面積10畝-15畝,果園平均提升溫度5℃-10℃,可將熱風送到果園每個角落,能有效降低春季霜凍災害給各類果樹帶來的經濟損失。”臨猗縣北辛鄉東卓村百香果園負責人說。
“棉花研究所將以此次認定為新型研發機構為契機,優化科研方向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面向我市農業實際,從實踐中選題,破解技術障礙,將實用技術和新品種送給農戶,為我市建設現代農業強市繼續不懈努力。”棉花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李朋波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