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26
王端陽
坐落在垣曲縣東西兩塬的宋村永興寺和北陽二郎廟,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古代建筑文化實體,歷經滄桑,仍悠然靜坐在云天曠野之下,向后人展示著自身獨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風彩。

宋村永興寺
宋村永興寺又名重興寺,位于沇西河峪西塬之上的麻姑山下華峰鄉宋村的東南角隅。
寺院坐北向南,中軸線布局,現存北殿、東耳房、東西廂房、永興磚塔。原有的山門、過庭、獻殿等皆已毀,現所存的為今仿建。寺院占地面積4840平方米,南北長121米,東西寬40米。院內樹木扶疏,花草葳蕤,環境靜謐清幽。
寺院主體建筑為北殿。北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板筒灰瓦單檐懸山頂。北殿作為寺院中心的正殿,其梁架歷朝歷代多有更換,但形制基本保持著金代風格,是研究晉南地區古建筑演變歷史及形制特點的很好實物參考。
永興寺始建于西魏大統十四年,為南北朝北周平東將軍、太中大夫楊?所建,《垣曲縣志》《周書楊?傳》多有記載。寺內現存的釋迦牟尼像基座記述了楊?修建永興寺釋迦牟尼像的經過,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殿內原有北朝釋迦牟尼石雕佛像,1999年被盜,但佛像基座保存完好。基座上窄下寬,四面中部各有陰刻浮雕佛像,正面佛像兩側陰刻楷書文字。全基座人物雕刻精美,鐫刻文字字形與所述內容,對研究當時的經濟、佛教及漢字演變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作為珍貴歷史文物,該基座經有關部門批準,于2006年移至垣曲縣自然博物館收藏。

宋村永興寺密檐式六角磚塔為清代建筑,造型獨特,保存完好,對研究垣曲乃至臨汾、運城各地古塔造型演變,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該寺1995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陽二郎廟
北陽二郎廟位于沇西河東塬的蒲掌鄉北陽村東側不遠,處在中條山南段北高南低的黃土丘陵上。其西臨村落,前有大路,東邊又有通往洛家河礦區的柏油公路,交通方便,是當地利用文物資源促進旅游開發、發展地方經濟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觀。
二郎廟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南北寬6.2米,建筑面積55.8平方米,整體布局精巧別致,氣韻古樸典雅。它創建于元代,歷經多次重修。原正殿與東西配殿在清代被毀,現有主體建筑為經歷代重修遺存至今的北殿,其余建筑設施均為今人所建,廟內泥胎神像也為今人重塑。

北殿正面向南,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北殿梁脊留有“大清康熙廿八年三月九日重建”的梁脊板,殿內除了五尊泥胎塑形神像之外,還有清嘉慶十七年重修廟宇的石碑一通。
二郎廟北殿所體現的結構風格屬明顯的元代特征,其大木構架建造規整,用材規范,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的歷史風貌,是元代建筑形制的實體標本。北殿體量雖小,但建筑構件保存較完整,柱頭卷剎、斗拱和梁架等構件造型優美,尤其是其斗拱古樸,構架簡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二郎廟北殿200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村永興寺和北陽二郎廟都是舜鄉垣曲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認真地保護、傳承。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