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24
記者 付 炎
一手緊握鏨刀,一手輕敲小錘,金銀器表面逐漸顯現深淺有致的花紋。制作金銀細工作品極為耗時,而王杰忠卻秉承歷史淵源、延續祖傳技藝、堅持創新發展,堅守金銀器加工行業30余年。
王杰忠是稷山縣太陽鄉塢堆村人。19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上接過了家傳的金銀細工制作手藝,通過一步步努力成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金銀細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塢堆村制作金銀器歷史悠久,距今已有約200年的傳承。據《稷山縣志》記載,王家在清道光年間創設興業堂銀樓,專做金銀首飾加工。此后,興業堂銀樓雖漸漸衰落,但金銀細工制作技藝代代傳承至今,到王杰忠時已是第七代。為了傳承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王杰忠先后開辦了稷山縣杰忠金銀銅器傳統制作研究中心和稷山縣興業堂工藝品有限公司。2014年,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從事金銀細工制作的30余年里,王杰忠始終秉持“金銀有價、誠信無價”的祖訓。最開始的時候,金工手藝人都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為別人打制金銀手鐲飾品,會有人拿著自家的金銀原材料前來做東西。在當時,王杰忠就牢記父親說的“做銀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在加工過程中不耍小聰明,不克扣客戶的金銀材料,不以次充好。同時,告訴客人自己使的什么工藝、用的什么焊料,做之前原材料是多重、做完成品是多重,做到誠實守信,不為小利而昧良心。
“仿制但不做舊”是王杰忠傳承、保護、發展這門傳統技藝始終遵守的一條規則。不做舊就是工藝品,做舊了就是假文玩,這就是區別。金銀器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歷史上遺留下一大批文物古董,于是在金銀器行業衍生出了仿古復舊的方法,將現代的工藝品通過各種化學反應達到仿古的效果,售價驚人。因此,一些不法商人想鉆這個空子,制假賣假獲取巨額利潤。面對這種利益誘惑,王杰忠堅守自己的底線,堅持誠信經營,講信用、重信譽,以信立業,以質取勝,用誠實勞動贏得了消費者的信賴。
做銀活,不欺己。2017年4月央視一套《我有傳家寶》節目現場,王杰忠展示了傳統金銀細工制作技藝,并講述了創業史。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首都博物館研究員王春城當場予以精彩點評,引發廣大觀眾陣陣驚嘆和贊揚。尤其是王杰忠深情講述自家代代相傳的家訓——“金銀有價,誠信無價”“做銀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時,更是受到主持人和專家的高度評價,一致認為“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傳承、永遠發揚的‘無價之寶’”。正如王立群現場點評的那樣:“誠信有3個層次,一是不欺人,二是不欺天,三是不欺己。其中不欺己,就是講誠信的最高境界,王杰忠做銀活不欺己,充分體現了誠信無價的道理。”
如今,王杰忠的兒子王晨已經接過接力棒,成為第八代傳人,繼續將父輩的事業做下去。“只有把古老的技藝跟老百姓生活結合起來,非遺才能真正‘活’起來。”進入而立之年的王晨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對于傳承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我會沿著父輩的足跡走下去,傳承好我們的傳統手工技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