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10
□記者 王捷 薛麗娟 文圖

連綿起伏的群山,在蔚藍蒼穹下盡顯巍峨,宛如大地的脊梁。天高云淡的初冬,陽光拂面給人一種特別的柔和與寧靜。12月8日,運城市作協、市詩詞學會組織20余位作家代表來到平陸縣洪池鎮,踏上了探訪榜樣——洪池鎮北馬村致富帶頭人張安康的采風之旅,以期用文學視角深入挖掘張安康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內涵。
事跡真摯動人
近年來,依托厚重的文化資源,平陸縣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大力弘揚自強不息、勤勞實干精神,農村基層黨員、平陸縣躍飛果品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安康就是典型代表。
采風團一行首先與平陸縣委宣傳部、洪池鎮黨委政府、北馬村相關負責人,部分群眾、服務對象代表及張安康等展開交流座談。
“果農小果賣不上好價錢,他就全收了助民增收、讓利果農”“他投資建設了兩個分揀車間,最大限度提供就業崗位,讓閑散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他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多年來累計捐款50余萬元”“他為村里修路,建公共廁所、舞臺和文化廣場”“他是尊老、敬老、愛老楷模,為北馬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捐款,還為全村老年人捐款捐物”……張安康誠實守信、樂于助人、孝老敬親等事跡和精神,讓大家深受感動。
服務對象代表裴自超說,張安康是他最敬佩的人。張安康是成功的創業者、致富領路人,為當地和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也讓他更懂得要多辦好事、帶領大家致富。他眼中的張安康很有使命感,吃虧在前、不計較個人得失,以創業精神為村辦實事,令人敬佩。
群眾代表、員工張艷芳談起張安康幾度哽咽。來公司工作的都是無法外出的人,這份工作讓她既能照顧家里又能賺到錢。張安康夫婦對待員工都非常友愛,親如一家,給員工做飯送餐是常事,更為大家提供了好的賺錢門路。大伙兒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調動了積極性,日子也更有奔頭。
面對大家的肯定,張安康只說這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的。“不把財富留給子孫,而是把精神留給子孫。”這是他一直在踐行的。組建公司依托黨的好政策,他一直充滿感恩。面對有需要的人和事他都會挺身而出,就是想把社會的溫暖、黨員的形象回饋給廣大群眾。未來他還會繼續努力,無愧黨員身份,在鄉村振興路上繼續做表率。
隨后,大家參觀了張安康負責的躍飛果品進出口有限公司。車間里,從撕蘋果膜袋,到清洗、分選、套網袋、貼標簽、有序裝箱……工人們熟練地忙活著。大家充分了解了蘋果收購儲存、出口貿易、村民就業等情況,正如這撲面而來的熱火朝天干勁兒一般,大家看到了張安康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源源不斷的內生力量。

深厚人文熏陶
平陸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帶,是山西南大門,境內山巒起伏,素有“平陸不平溝三千”之稱。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堯、舜時期的許由、巢父,商王武丁時期的宰相傅說,春秋時期的宰相百里奚等許多名人萬古流芳。“伯樂相馬”“唇亡齒寒”“按圖索驥”“虞芮讓畔”等歷史典故膾炙人口,虞坂古鹽道、地窨院、黃河漕運等文物勝跡輝映史冊,風口涼都、茅津古渡、馬泉溝紅葉、三灣天鵝等人文自然風光熠熠生輝。
洪池鎮是平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古鎮,是古虞芮二君讓畔之地,素有“閑田”之稱,也是平陸古八景之一。無疑,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浸潤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造就了張安康謙讓、守信、知恩圖報的性格。
此次探訪之旅,大家還參觀了西張村流慶寺、南王村檀道廟、平陸三灣大天鵝棲息地,切身感受平陸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和諧獨特的人文自然風光。沉浸其間,文脈韻味令人陶醉。
流慶寺創建于隋仁壽年間,初名為報德祠,是唐高祖李淵為報答秦瓊救護之恩而建。檀道廟,歌頌了“虞芮讓畔”謙讓、禮讓的美德。三灣大天鵝棲息地,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交響曲。
大家不禁感慨,張安康的精神品格,正是這些美德在今人身上得以傳承和延續的最美印證。
同時,此次采風也為大家挖掘和汲取張安康事跡背后的文化根脈和時代價值,提供了豐厚的文學創作背景。

續寫榜樣力量
張安康的事跡,充滿堅忍、熱愛、勇氣、執著,深深感染著此次采風的作家們,讓大家受益匪淺。
作家傅晉宏表示:“在虞芮讓畔的道德圣地,如今又誕生了張安康這樣一位大愛事業的傳承人。他以奉獻為光榮,以助人為己任,抱定‘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理念,質樸忠厚,為富且仁,富而思進,進而思遠,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公司規模越做越大,致富道路越走越寬,是做人成功的應有回報。”
作家武青山是一名村干部,也是一名農村領頭人,能真切體會到村民的迫切需求,明白深入挖掘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村干部的職責所在。“‘一村一品’產業創新,在張安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老百姓富裕了,就會更加積極參與集體事情,樹立良好村風,營造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環境。張安康的行動,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品格、精神。正因為有如張安康那樣的領路人,我們的鄉村才會變得更加豐饒,更加美好”。
在作家帝亞楠看來,張安康是群眾中文明新風的倡導者,是先人后己、甘于奉獻的基層典型。參觀公司時,她發現一幅紅艷艷的條幅,上面寫著“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把貧窮換新顏”,而這些張安康都實實在在地做到了。“張安康憑借一己之力,推動村鎮發展,同時富裕了村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功在當下,利于后世。”她說,“我們期待出現更多像張安康這樣樂于助人、將愛播灑人間的大愛之人,他們如同一片錦霞,染紅了河東大地,走出河東,走向全國。”
此次運城作家走進平陸,對話果鄉赤子張安康,不僅是一次文學與現實的碰撞,也是一次心靈的交流與洗禮,為作家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他們將用心感受、精心創作出一批優秀文學作品,講述更多關于張安康的動人故事,續寫榜樣力量和時代精神,展現河東人的精氣神,為運城文化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學支撐。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