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2-05

觀察水稻長勢 記者 楊洋 攝
初冬時節,走進萬榮縣榮河鎮劉村一帶的沿黃灘地,入眼一片金黃。
隨著陣陣西風吹來,眼前的水稻迎風搖曳,那低垂的谷穗是豐收的喜悅。
近兩日,這萬畝水稻進入收割期,一臺臺大型收割機穿梭在稻田之間,一旁的農戶笑出了聲。
“由于氣候較好,今年的畝產能達到1500斤左右,創歷年新高。”在田間地頭招呼的陳艷珍說。
陳艷珍是萬榮縣茂發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業務負責人,最近幾天忙得腳不沾地。
該合作社自2018年起,就開始在劉村一帶的沿黃灘地進行水稻種植作業。
經過多年的潛心發展,該合作社已吸納當地農戶56戶,擁有優質水稻生產基地1.8萬余畝。同時,建有大米加工廠,年可加工水稻兩萬余噸;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基本形成了種、收、銷“一條龍”產業鏈。
北方也能種水稻?
是的!土壤肥沃、水質優良、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日照時間充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劉村一帶所產的大米顆粒飽滿、色澤晶瑩、口感綿韌,不僅受到市場及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更獲得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榮譽稱號。
據陳艷珍介紹,運城這邊種的水稻,5月初播種,11月末收割,生長周期長達7個多月,無論是口感、品相,還是產量,都有一定優勢。每年一到收獲季,絡繹不絕的客商就來訂購了。
“今年是個豐收年,對我們來說是好事?!痹摵献魃缟鐔T薛德云笑著說,“大伙的收入也能跟著提高不少。”“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讓老百姓腰包更鼓了,也更有保障了。
為了幫助社員更好地參與水稻種植,該合作社還會不定期給社員提供農資價格、購銷信息、病蟲情報、土壤分析等綜合服務,進一步帶動產業興旺,推進水稻增產增效。
一粒米,訴說著久遠蒼古的黃河文明;萬榮人,以自然饋贈續寫著千年傳承。母親河的灌溉、后土地的富養,茂發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的“榮后大米”,已成為萬榮一支異軍突起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稻花香里說豐年。萬榮水稻的豐收,也是我市因地制宜發展“特”“優”農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我市不斷拓寬農業發展新思路,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積極探索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除了水稻,綠茶、廣東菜心、南美白對蝦、大閘蟹、甘蔗等農產品也都陸續實現本地化生產。這些品質上乘的農產品,不僅提升了土地價值,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也逐步推動農業的轉型優化升級,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開啟新篇章。
記者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