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2-04
蘇娟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十一部分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了重大部署,并且部署了與中國式現代化首要任務相互契合的重大任務,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將民生保障領域的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為進一步回答“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制度怎么改”提供了根本遵循。
跨越時空的歷史定律
增進民生福祉
從規律具有普遍性的視角出發,可以發現,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國家地區,增進民生福祉這一內在價值規律皆能得到印證。回顧古代中國,可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話語里洞察人們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殷切期盼;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表達中聆聽人民對邁向美好生活的質樸追求。基于“民本思想”的基因傳承,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于革命烽火中救民于困厄求解放,于建設浪潮里為民興業筑基礎,于改革春風里助民致富奔小康,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推進改革促共富。觀西方世界,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倡導理想國,關注公民的幸福;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存在是為了優良的生活。近現代以來,逐步推出全民醫療、失業保障等政策保障公民權益,這些均表明增進民生福祉是跨越時空的歷史定律。
從唯物史觀的主體論探究,民生福祉在歷史長河中意義非凡。西方社會,古羅馬時期注重公民政治參與及身體素質培養以保障部分群體權益;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神學統治,普通民眾生活大多依賴貴族與教會施舍;近代起,歷經諸多變革,西方逐步建立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狀況。東方社會,儒家倡導的“為政以德”理念深入人心,歷代賢明統治者積極踐行,在一定程度為民眾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穩定了社會秩序。近代中國,中國共產黨緊扣不同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堅持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救民于水火,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關注民生的基礎架構,在改革開放時期推行重視民生的富民舉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可見,增進民生福祉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是推動社會持續進步的核心力量。
引領時代的戰略部署
回應民生關切
在宏觀戰略層面,《決定》及其說明提出的“六個必然要求”“四個迫切需要”“七個聚焦”,均涉及民生。“六個必然要求”表明,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四個迫切需要”深刻闡述了關于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的考慮,表明,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七個聚焦”從總體上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多個方面都與民生緊密相連。在微觀體系層面,全會聚焦人民期待,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直接方式;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是通過改革創造更多崗位確保勞動者充分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通過改革構筑覆蓋全民的民生安全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守護全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優先戰略;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是通過改革保障民眾基本生存權益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等挑戰。
科學健全的制度體系
護航民生保障
突出重點。收入分配領域,重點關注多舉措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就業領域,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等。社會保障領域,關注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保障婦女兒童、殘疾人士等特殊群體的社會權益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域,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等。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領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挑戰。
注重公平。收入分配領域,通過初次分配保障勞動者權益,積極推動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落地,切實提升勞動報酬占比,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縮小貧富差距。就業領域,推動建立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社會保障領域,通過提供優質均衡公共服務、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等,全方位保障社會民生;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域,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優化基層醫療資源配置,推動城鄉醫療資源均衡發展。
聚焦韌性。收入分配領域,加快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穩定社會環境。就業領域,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等。社會保障領域,通過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等,提升保障能力的可持續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域,通過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促進基層醫療與上級醫院形成合理分工協作的結構關系,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領域,通過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從生育補貼、托育服務等方面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結構長期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