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7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今年8月,運城學院獲批新增旅游管理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早在今年年初,副教授楊強主持的《明清以來河東鹽商文獻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獲批“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者個人項目”,標志著該學院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捷報頻傳,運城驕傲。旅游管理、鹽商研究,標志著運城學院在提升辦學層次和增強科研實力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也是其扎根運城、發力文旅融合的成果見證。
城校共生,以智賦能。高校是地方人才建設的生力軍。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運城學院著眼“地方性”,致力“應用型”,始終堅持“城校共生、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辦學思路,大力實施“聚焦一河一湖,服務三文三業”的發展戰略。該學院文化旅游系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與地方文旅產業發展需求,錨定鄉村旅游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旅游企業運營管理持續發力,不斷為我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鄉村旅游“提燈人”
驅車前往平陸縣張店鎮古城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殘存的古城墻,古樸凝重;走進古城驛站,“虞國第一灶”幾個大字映入眼簾,民歌對唱、東北二人轉等表演精彩絕倫……置身此地此境,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幾乎被人遺忘的“空殼村”。
“古城村位于中條山脊的張店鎮,是典型的傳統古村落,一直以來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空心化’嚴重,經濟基礎薄弱,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較低水平上徘徊。”運城學院文旅系副主任嚴磊說。
平陸是運城學院的定點幫扶縣。2021年5月至今年8月,嚴磊曾在平陸縣“墩苗”任副縣長。其間,古城村作為他包聯的行政村,由最初自發形成的“農家樂”不斷升級改版,駛入文旅融合的快車道。
到任不久,嚴磊在實地考察后發現,古城村歷史悠久,自然旅游資源豐富,作為一個常住人口不到1200人的小村,竟與虞國古城遺址、虞坂古鹽道兩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交集。此外,古城村還有以地窨院為代表的100處窯洞院落,具有發展文旅產業的巨大潛力。
“自2021年起,我們開始策劃實施虞國古城遺址文化公園項目,經多方協調、爭取到各級各類資金3000多萬元。依托村里遺存的古虞國城墻,我們千方百計,邀請各路學者前來共同探究平陸厚重的歷史文化;聚焦鄉村振興,大膽探索廢舊老院有償收回利用,盤活舊宅老院資源;以鄉村庭院為基礎,以村民家庭為靈魂,開發具有人情煙火味和鄉愁味的鄉宿產品;完善文旅配套服務,打造具有平陸民俗特色的‘黃河人家’,如古城驛站、沐嵐小院、陶陶居民宿等。”嚴磊介紹。
挺膺擔當,助力鄉村旅游。時任副縣長的嚴磊還立足張店鎮風口村實際,借“風”做文章、興產業,招商引資1億元,參與建設“風口驛”和風口山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著力打造風口休閑旅游品牌,使這些新建項目成為張店鎮及平陸縣對外宣傳推介的閃亮名片。
另外,圍繞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等“五條綠色走廊”建設,該學院文旅系領導和專家積極參與制定市文旅部門《條山驛基本要求與等級劃分》地方標準,推動中條山沿線的民宿標準化、規范化、特色化發展,目前已參與評定“條山驛”精品旅游客棧9家,為運城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文保一線“生力軍”
“聽說運城是‘國寶第一市’,但大多是‘有說頭沒看頭’,對不對?”
“嗯嗯,那都是過去式啦。現在的運城,正承接住《黑神話:悟空》潑天的流量,精心打造‘跟著悟空游運城’專題一日游、二日游、四日游等線路,一定讓您不虛此行!另外,您還可以到鹽湖區東湖早市,嘗嘗運城特色美食,那可真是煙火氣滿滿……”
9月23日,山西運城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在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開幕。開幕式當天,負責接待河南安陽旅游團的運城學院文旅系2022級學生陳世杰,化身運城國寶“推薦官”,用簡短干練的語言讓外地游客對運城有了框架性的認知。
一年一度的關公文化旅游節,是關公文化傳承與活化的主陣地,也是運城學院文旅系學子大展身手的“練兵場”。今年活動期間,該學院文旅系共選派110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志愿者們被劃分為多個小組,分別承擔為游客提供信息咨詢、維護現場秩序、保持環境整潔等職責,出色地發揮了文保一線“生力軍”的責任擔當。
文物是我國的精神寶藏,也是我國歷史存在的關鍵性證明,文物的價值在于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探究。近年來,運城學院文旅系始終遵循“尋究、前進,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宗旨,號召在校大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公益服務、影音記錄等方式走進鄉間地頭、民俗村寨,持續拓展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朋友圈”,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中,讓文物活得鮮明、活得生動、活入人心。
從學生到老師,從派遣志愿者到文物保護項目的建設,運城學院文旅系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致力于讓河東大地上文物和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發展大會在我市舉辦期間,該學院文旅系選派講解員、聯絡員近300人,他們用自己的熱情和專業,為全國各地游客帶來一場精彩的文化之旅。近年來,該學院文旅系還發揮專業優勢,參與撰寫我市“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部分文稿;從專業角度,對全市國家4A級旅游景區導游詞進行修訂與校正;另外,還主動作為,制訂虞坂古鹽道文物本體修復方案,修建價值500萬元的文化驛站,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產教融合“排頭兵”
“盬,專指河東鹽池,這個字是專門為運城鹽湖創造的……”
11月16日,在河東池鹽博物館,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講解員面帶微笑正在為游客耐心講解。他們朝氣蓬勃的神態、自信從容的講解,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這些志愿者,是運城學院文旅系的學生。從今年4月25日開始,每周六、日該學院文旅系均會安排16位學生加入河東池鹽博物館志愿講解服務團。大學生們用自己的熱情和專業知識,將博物館的藏品與背后的故事生動地展現給每一位游客。
“從入館開始,我們共進行了兩次培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深入了解河東池鹽博物館的構成部分和七彩鹽湖的發展歷史,學習博物館的基本知識,各類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一些講解技巧等,實踐技能得到進一步錘煉。”志愿團隊負責人、運城學院文旅系2022級學生師瑞陽說。
每一位大學生志愿者,都是文化旅游產教融合的“排頭兵”。從史前到當下、從鹽的產出到鹽文化的傳承、從鹽湖的利用到保護,他們的聲音如同涓涓細流,溫潤而富有感染力。游客被這些生動的講解所吸引,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活力滿滿、極具專業性的講解,也吸引著更多年輕群體前來研學。
產教融合,為企業添“智”提“能”。河東池鹽博物館專職講解員屈指可數,每逢周末該館客流高峰期便無力應對,大學生志愿講解員的到來,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截至目前,該學院文旅系已經有200多名學生在館內進行了講解,成為旅游企業運營的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對企業和高校是一種雙贏舉措。近年來,運城學院文旅系持續推動引進來、走出去,先后與山西文旅產業規劃設計研究院、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鸛雀樓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旅游管理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同山西省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聯合成立永樂宮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與此同時,還與相關企業共同制定學生實習實訓工作計劃和評價體系,將企業文化融入基地管理和人才培養,建立起方案共商、過程共管、質量共評的協同機制。
“今年7月至9月,學院文旅系2022級學生宋佳奇一行深入鸛雀樓景區,以大學生特種兵式旅游為視角拍攝多組鏡頭,之后又結合《黑神話:悟空》的經典元素不斷打磨、改進,制作長達兩分鐘的短視頻,一經上傳發布便好評不斷,這正是我們產教融合的生動詮釋!”該學院文旅系黨總支副書記羅靜介紹。
校地聯動,大有可為。“當前,文旅產業已成為加速經濟轉型、轉換發展動能、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產業。運城學院將一如既往,牢牢扎根河東大地辦大學,把旅游管理專業這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設好,突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專業特色,不斷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繼續融通與政府、業界的協同力量,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持續培養高素質高層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為推動運城文旅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運城學院黨委書記薛耀文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