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27
運城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辦)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對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根基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健全落實“兩山”理念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奮力打造美麗中國“運城樣板”。
示范引領
一體推進國家戰略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作為全市各項工作總牽引,圍繞“八個示范”,持續推進“雙十工程”“五條綠色走廊”和“四個區域性中心”建設,扎實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在運城落實落地。
堅持和運用系統思維,深入把握污染治理的關聯性和各項舉措的耦合性,狠抓工業污染協同治理,狠抓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狠抓城鄉生活污染統籌治理,狠抓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現“藍天常駐、綠水長流、黃土復凈”。
9月份以來,沿黃9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協商研討第七次會議、視聽合作發展大會等會議在運城召開,持續提升了運城的知名度。尤其是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海關協作動植物檢驗檢疫合作機制會議,建立了近3年水果等農產品出口協作機制,有力促進了區域內生態保護、農產品擴大出口和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積極完善“一泓清水入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實施機制。完善多元化投融資和要素保障機制,加快構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路域一體謀劃,治污、調水、清淤、增濕、綠岸“五措并舉”的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動實現排污許可全覆蓋。落實河湖長制,實行河湖“四亂”問題整治動態清單管理,健全污水處理廠(站)建設提標改造工作機制,深化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治理,確保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優良或Ⅲ類以上標準。
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汾河谷地聯防聯控機制,實施汾河流域(運城段)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完善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機制。對標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打造汾河、涑水河旅游公路“五大系統”。堅持“四水四定”,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進水資源稅改革。
系統治理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
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近年來,我市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貫通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進一步健全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等破損山體的修復治理長效機制,深化采煤沉陷區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綠滿運城”行動,健全水源涵養、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綜合整治等制度體系。完善小浪底引黃二期、部官水庫、農業灌溉調蓄水庫等建設機制,強力推動水網貫通、大中型灌區續建設施配套、中水回收利用等,推進節約集約用水。
健全一體推進控煤、治污、管車、降塵體系,有效減少重污染天氣。完善市政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深化堯夢湖、安邑湖等“十湖”共治,健全老舊小區改造長效機制。深化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建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
大力實施退耕還濕、退耕還綠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一批重點民生環保項目,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強化“夏季攻勢”、秋冬防攻堅,全面取締黃河、汾河沿岸一公里內污染企業,完成59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10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達80%。
加快“三河兩山三湖”生態修復治理,健全鹽湖保護利用制度機制,常態化開展“凈湖行動”,做好“退鹽還湖”后半篇文章。涑水河生態功能基本恢復。芮城縣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稱號。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等為內容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垣曲縣獲得山西省首筆發放公益林補償權質押貸款60萬元。
多措并舉
打好藍天凈土保衛戰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關系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直接關系著人居環境安全。曾幾何時,對于大氣污染治理,有人認為“只能靠天刮風”。近年來,我市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大力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防治大氣污染,在藍天保衛戰中交出滿意答卷。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落實碳達峰山西行動,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落實綠色稅收制度。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
污染防治,重在控源。我市緊盯“重點因子、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狠抓“控排、控塵、控車、控燒、控煤”工作機制落實,在工業企業廢氣監管、落實錯峰生產機制、汽修行業噴涂廢氣治理、機動車尾氣排放管控、餐飲油煙整治等諸多領域接續攻堅。圍繞轉型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以打造“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為引領,點、線、面結合,“織鏈成網”,形成多端融合、相互促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推動重點行業領域綠色化改造,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綠色工廠、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園區,培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推廣裝配式建筑,加快創建綠色機關、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繼芮城縣莊上村被授予“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后,夏縣長興村被中國投資協會零碳中國研究中心授予“零碳鄉村”標準試點。新絳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開發區被確定為省級第一批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園區。垣曲抽水蓄能電站一期順利推進,全市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全省最高達到63.1%,風光發電裝機容量進入全國前列。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