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shè)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xùn)|映像>

“國保”中的古戲臺:聯(lián)風戲韻照大千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19

□記者 薛麗娟 文圖

在河?xùn)|一帶,有“有村就有廟,有廟就有臺”的說法。為什么有廟就有臺?主要是為了酬神娛人,因為在古人看來,戲曲可以愉悅身心,而神仙和人一樣,同樣也會從戲曲中得到快樂,故而建廟時,就修了戲臺,而且戲臺一般會朝向大殿,面對神像,方便神仙看戲。

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榮后土祠和萬榮稷王廟中,就有兩座戲臺,一座是國內(nèi)孤例“品”字臺,一座集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于一體,在全國十分罕見。

萬榮后土祠戲臺

后土祠“品”字戲臺

雖然之前采訪過,對后土祠有所了解,知道里面有三座呈“品”字排列的古戲臺,也看過臺上的對聯(lián),但沒有細細品過。此次再走進后土祠,別有一番體悟。

“品”字戲臺,也就是“前一后二”的三座古戲臺。

“前一”指前面的過亭臺,也叫過路戲臺,在后土祠山門的背面。它平時是山門,遠望去,恰如城門樓一樣,雄偉壯觀、安全堅固。臺板卸掉,人們就可以直接穿過,初一、十五祭拜十分方便。逢廟會唱戲時,把臺板搭上,臺上唱戲,臺下走人,因此戲臺上有副對聯(lián)可謂形象:“游哉悠哉,頭上生旦凈丑;演也艷也,腳下士農(nóng)工商。”

生旦凈丑演員著華服在臺上載歌載舞,各行各業(yè)行人悠閑地從臺下且行且停,讓人不禁感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可算是后土祠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也反映出這里不僅是皇家祭祀后土的地方,也是民間各行人士聚居之地。

“后二”指后面的兩座戲臺,也叫二連戲臺,一字排開,屋頂相連,中間為通道,一為道家臺,一為佛家臺,臺前的石柱上各有對聯(lián),仔細品味,都頗有禪意。

東面臺即道家臺,臺頂匾上寫著“春雪臺”,意為演出的劇目皆為雅品。前檐臺柱上的對聯(lián)為“前緩聲后緩聲,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軒乎舞之。”

不管高音低音都非常美妙動人,演員甩出的水袖韻味十足、走出的武步氣度不凡。據(jù)介紹,后面臺柱也有對聯(lián),“金榜題名功成名就虛富貴;洞房花燭男婚女配假姻緣”,只是如今看不見了。其正好與上下場也就是“出將”“入相”門額上的“鏡花”“水月”相對應(yīng),意為人生在世,這些都是虛假的,不要太深陷其中,應(yīng)該超脫、豁達一些。

西臺是佛家臺,正中的匾上寫著“歌舞樓”,臺柱楹聯(lián)為“空即色色即空我聞如是;畫中人人中畫于意云何”。

“空”和“色”都是佛經(jīng)用語,指虛和實。“我聞如是”,意為我聽說是這樣,化用的“如是我聞”。觀眾看臺上裝扮靚麗的演員仿佛在看一幅畫,同理,演員看觀眾也好似在看一幅畫。“于意云何”你覺得是不是這樣?戲臺內(nèi)柱也有一副聯(lián),是150多年前知縣戴儒珍對前面對聯(lián)的自我理解:“世事總歸空何必以空為實事,人情都是戲不妨將戲作真情。”而上下場門額上寫著“達古”“來今”,連起來表達就是,“古往今來,人生就是一場戲”。

后土祠廟會主要是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尤其是三月十八后土娘娘的誕辰很是熱鬧。至今,老一輩人回憶起當年唱戲的盛景,仍是津津樂道。三座戲臺同時開唱,唱同一臺戲,三個不同的劇種。因后土祠位于三省交界處,本地蒲劇在東道主臺上唱,西臺靠近陜西,唱的是秦腔,過亭臺唱豫劇。站在正殿的中軸線上,是可以同時觀看三臺戲的,這就是“品”字臺最初設(shè)計的目的,方便站在正殿前看戲。

三場戲同時開演,雖然距離很近,但因為特殊的布局和設(shè)計,聲音互不影響。哪個臺上戲唱得好,觀眾便涌到哪個臺下,臺上臺下熱鬧非凡,演到興起更是通宵達旦。這樣演戲和聽戲,在全國可算是絕無僅有,形成了獨有的后土文化。

萬榮稷王廟戲臺

稷王廟元代戲臺

萬榮稷王廟位于太趙村,為紀念稷王而建。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萬榮,供奉稷王代表了人們祈愿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生活。

走進廟內(nèi),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戲臺的背面,看似十分普通,但其與所見其他戲臺略有不同。一般戲臺都是建在臺基上,兩側(cè)各有分別上下場的臺階,而這里卻是上坡道。

“不分上下臺是元代戲臺的建筑風格,主要是適應(yīng)演出需求。蒙古人是馬上天下,這樣或許是為了騎馬方便。”文保員李孝鵬說。

繞行到戲臺的前面,便會被其古樸的建筑風格所吸引,尤其是檐上的木雕十分精美,給戲臺更是增添了幾分華麗。

廟內(nèi)的戲臺創(chuàng)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在廟內(nèi)正殿北墻鑲嵌有一塊石碑,其上有明確記載,也是戲劇史研究金元雜劇的重要史料。后曾拆毀,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民國十年(1921年)重建。

戲臺精巧,體現(xiàn)了當?shù)氐慕ㄖ厣恼婵矗瑧蚺_面闊三間,木雕技藝極其精湛,從側(cè)面看平面呈凸字形,屋頂集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于一體。李孝鵬介紹,這樣構(gòu)造,戲臺內(nèi)空間大,收音好,臺下兩側(cè)各埋有大甕,還帶擴音傳聲的作用。

后來,細看了碑文,才明白這里以前叫舞廳,“今有本村……創(chuàng)建修蓋舞廳一座”。此處不稱呼戲臺,而叫演舞亭,因為這是古時谷神節(jié)舉行祭祀活動時的演舞場所。

戲臺的兩側(cè)石柱上有一副對聯(lián),“教稼得人,解慍阜財,歌實德;慶豐作樂,吹豳飲蠟,樂鈞天”,非常值得品味。

第一句好理解,意為教民種田深得人心,解除了人民的憂苦怨恨,豐富了人民的衣食財物,人民由衷歌頌后稷至誠求實、為民造福的偉大功德。

第二句,就多了知識點,“吹豳”,吹豳人的樂歌,意為祈禱豐收。“飲蠟”,蠟讀“zha”,古時年終舉行的百神祭祀,祭祀后,一家人會歡聚一堂,吃喝佳肴美酒,也就是“飲蠟”。此句意為,臣民一心,舉國同慶五谷豐收、美好盛世。

這正和臺內(nèi)寫的“陽春”“白雪”相互對應(yīng)。春天是農(nóng)業(yè)的開始,大雪的時候,人們聚在這里慶豐收。據(jù)說,除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人們會來廟里祭拜,以前每年四月十七,村里還有古廟會,以紀念農(nóng)業(yè)始祖后稷。太趙村的古會更是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可謂流傳已久。

戲臺雖小,卻映照著深厚的戲劇歷史,以及唱不完的喜怒哀樂;楹聯(lián)雖短,卻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及道不盡的人間煙火。

網(wǎng)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wù)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