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1-11

文物名片
主角:蟠螭紋四鳳鈕蓋銅方壺
出生時間: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尺寸:通高46.5厘米、口邊長13厘米、底邊長14.8厘米
藏寶地:運城博物館
在運城博物館,青銅器并不少見,但是有一件珍寶,因形制有圓有方、莊嚴氣派、工藝精湛,頗引人注目。它就是來自春秋時期的蟠螭(pán chī)紋四鳳鈕蓋銅方壺。
如果仔細品賞,你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古代工匠技藝的精湛與華美。這件方壺整體器型完整、造型別致。它的壺蓋為方形,上面的壺鈕,也就是方便人們使用時提起壺蓋的部分,為四只鳳凰。鳳凰鈕?是一種常見的裝飾元素,美觀漂亮,又象征吉祥、美好等寓意。
壺鈕一般有球形、橋形、瓜柄形、樹樁形、動物形等,可謂種類繁多,既體現了實用性,又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內涵。這件方壺的四鳳鈕,就完美呈現了這一點。
從蓋子接著往下看,方壺有著“長長”的脖子,接著是鼓起的腹部,最下面是方形的圈足底座,增加了壺的穩固性,也使其更顯莊重。值得一提的是,腹部還設置了四個獸型的鋪首銜環。鋪首銜環,是中國古代一些器物上的附件,如今大門上的環形飾物就是鋪首銜環,大多是獸首銜環之狀。
獸首銜環早在商周銅飾上就有了,是獸面紋樣的一種,有多種造型,嘴下銜一環。資料顯示,商代鋪首銜環多用于祭祀,也因此上面的紋飾有“驅邪鎮宅”“祈福守御”之意。早期的鋪首銜環主要鑄造在青銅器上,具有器物裝飾和提手作用。漢代以后,鋪首銜環才漸漸從青銅器、陶器、畫像石、墓門等物體上拓展到建筑上,明清時期成為人們尋常使用之物。
這件方壺的鋪首銜環制作,明顯比其他青銅器的精致得多,不是光禿禿的圓環,而是有獨特的紋路設計。與雙鋪首銜環相比,四鋪首銜環在春秋器物中非常少見,彰顯這件方壺的珍貴性。
方壺壺身所施的蟠螭紋同樣十分精美。清晰可見的紋飾與無紋飾的光面有規則地交錯分布著,留白得當,避免了紋飾造成的繁復,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舒適和震撼。四條邊棱線條流暢、棱角分明,又讓人感受到一絲圓弧的柔韌和優美。
蟠螭紋是中國青銅器上一種常見的紋飾。結合《現代漢語字典》和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蟠字有“環繞、盤伏和屈曲”之意?!墩f文解字》中說:“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云無角曰螭。”螭,是指無角的龍。蟠螭紋,也就是以這種無角的龍作張口、卷尾、盤曲狀來繪制的紋飾。
查閱資料可知,在春秋時期,青銅器是政治和權力的象征,主要用于祭祀,因此需要具有較強的視覺震撼力。于是,現實中具有攻擊力的蛇、虎等獸,成為匠人們制作的首選,最終創作了當時流行的獸面紋和蟠螭紋。這些形象就像模板一樣,裝飾在各類青銅器上,以展示擁有者的威嚴和地位。
縱觀這件方壺,整體造型華美莊重、雄偉氣派。更為珍貴的是,方壺的蓋口一側還帶有銘文,因銹蝕嚴重,只識“釜”字。
壺在古代主要用于盛酒和盛水,始見于商代,西周壺一般為圓形,春秋壺多扁圓而方,戰國壺則有圓形、方形、扁形等多種形式。春秋時期,這種方壺多用于盛放美酒,是貴族在宴飲等場合使用的高檔酒具,具有禮器的藝術價值,也表明了使用者的身份、等級與權力。
可以確定的是,這件蟠螭紋四鳳鈕蓋銅方壺作為春秋時期的一種量器,對后人研究春秋時期青銅鑄造工藝和古代量器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早已不單純是一件青銅器,而是一件藝術品,盛著兩千多年的時光,沉淀又沉淀,帶著這份醇香感染我們、激勵我們,也讓這份文明和藝術,恒久流傳。
記者 王捷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