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01
記者 曹欣怡
3天時間,54家企事業單位,提供156個優質崗位,擬引進高素質人才441名,登記初步就業意向300余人。10月23日至25日,我市搭乘“人到山西好風光”的“引才專列”奔赴北京,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5所高校作人才宣介,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聚才的良方,向高校學子發出“英雄帖”、拋出“橄欖枝”。
跟進洽談校地合作、簽署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進行人才招聘宣介、開展座談交流……一場場交流互動、一次次簽約合作,推動招才引智工作從“紙面”落到“地面”,盡顯我市尊才、愛才、引才、育才的濃厚氛圍,不少學子從這里了解運城、選擇運城、扎根運城。
實習實訓
搭建聚才“黃金臺”
搭建實習實訓平臺,既是讓高校學子感知運城文化底蘊、感受運城發展“脈搏”的具體實踐,也是高質量做好引才、留才工作必寫的“前半篇文章”。
西安交通大學圍繞校企人才培養、技術需求對接等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并與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聯合設立“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河津工作站”;吉林大學在市文保中心以及夏縣、臨猗等地設立大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習實訓活動的開展,既是城市文化的宣傳“名片”,也是合作興“運”的青春實踐。
“今年,我們組織學校實踐團的同學前往運城調研。活動結束后,大家都說運城的文旅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城市發展規劃也很有前瞻性。我所學的專業是城鄉規劃,聽到大家的反饋,我愈發期待未來的運城之行。”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李思穎表示,學校始終強調“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社會實踐理念,希望有機會去運城,為這座城市的發展貢獻力量。
“百聞不如一見!”提及幾個月前的運城調研行,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宋銳印象深刻,“運城的文化、美食特別棒,當地的古建筑設計精巧,令人驚嘆,這些都極具吸引力。未來,我會結合自身專業和發展規劃,考慮在山西成家立業。”
我市按照“因需設崗、按崗招人”要求,主動對接市校合作的65所高校,組織動員各級各單位科學設置實習實訓崗位,滿足青年學生和實踐單位的雙向需求,累計發布崗位3707個。同時,面向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省內外高校,點對點推送大學生實習實訓信息和政策,廣泛組織動員大學生來運實習實訓,累計完成實習實訓合作4981人,形成調研成果17項,達成合作意向12項,新建高校社會實踐基地5個。
此外,我市高標準做好學生實習實訓保障工作,協調推動各成員單位為實習實訓大學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保障。目前,累計為4000余名實習實訓大學生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為市校合作范圍內的65所高校學生提供免費住宿,并發放每月1188元的生活補貼;協調各單位內部食堂,為實習學生提供與本單位職工同等價格的用餐服務,確保實習學生食宿無憂。
政策利好
構筑留才“強磁場”
機制活、政策好,則人才聚、事業興。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線”,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先后出臺《柔性引才實施辦法》《引進人才配偶調動暫行辦法》《高層次人才購房基金使用管理辦法》等人才激勵政策,在引育人才、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等方面持續發力,著力強化住房安居、子女入學、配偶就業、交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精心打造“運心辦·城心辦”人才服務品牌。
——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可分別享受20萬元、10萬元的安家補貼。
——給予博士研究生每人10萬元的安家補貼、每月2000元的人才津貼,給予“雙一流”碩士研究生每月1000元租房補貼。
——探索開展“事業編制企業用”改革,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帶編制進企業。
——推行“項目引才、產業集聚、‘星期天工程師’”等10種柔性引才方式,從5個方面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
一項項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背后,展現的是運城招才引智、留才用才的真摯誠意,傳遞的是運城求賢若渴、廣納英才的強烈信號。
生于斯,長于斯,成于斯,更愿報于斯。了解到家鄉的人才政策后,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吳雅蓓很是激動:“作為運城人,我對家鄉有著很深的情感,運城對博士研究生的人才政策很好,比如可以‘一對一’面談開發崗位,還有住房、科研等人才補貼,可以感受到家鄉誠意滿滿,向我們敞開懷抱。”
“運城在住房補貼、創業激勵、職稱評定等方面的政策很有吸引力,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作為山西人,很希望回到家鄉,助力家鄉發展。”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李錦鑫表示。
在北京師范大學人才招聘宣介活動現場,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段曉宇和李子菲詳細了解家鄉的人才政策,當即向康杰中學遞交求職簡歷。“這里的工資待遇可觀、發展前景廣闊,學校也設有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回到家鄉從教是很好的就業選擇。”她們說。
千里筑巢引鳳,智匯英才逐夢。2020年以來,我市先后引進高層次人才690人、高素質青年人才4500余人,服務3.8萬余名大學生在運就業創業,城市與人才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已然形成。
校地合作
激活興才“新動能”
發展靠人才,振興靠人才。開放包容的地域文化、敢闖敢試的改革氛圍、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這些都為深化高校與地方的交流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臨猗縣是我市的農業大縣。近些年,臨猗縣在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邁進的過程中,在縣域農產品品牌建設、農村干部管理、農產品營銷等方面遇到諸多挑戰,迫切需要人才智力支撐。
今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團隊赴臨猗縣進行課題調研。
10月25日,臨猗縣與中國農業大學校地合作座談會舉辦。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臨猗縣在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面對面交流、零距離“問診”。
“我就是咱運城人,知道臨猗的農業發展基礎很好,也驚嘆于近些年臨猗農業的發展速度之快。去年,我們組成鄉村振興帶頭人培訓‘頭雁’項目調研團到臨猗實地考察調研,對臨猗縣的農業發展有了更深入了解。”提起近些年與家鄉的交流合作,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呂建軍感觸頗多。
一方是求賢若渴,擁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活力之城,一方是人才資源集聚,誠需實踐教育平臺的高等學府。雙方一次次的交流對接,一步步推動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
“中國農業大學在農業研究領域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前沿的科學理念、成熟的技術支持,希望通過這次交流合作,讓更多專利技術在臨猗縣得到轉化應用,推動運城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呂建軍說。
當天,雙方就縣域農產品品牌建設、農村人才培養等合作事項達成共識,現場簽署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
同日,我市還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玉順進行座談交流,共商推動智慧教育教學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項項合作簽約落地,一場場座談共話發展,一系列交流合作生動展現出我市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我市聚焦重要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需求,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省級1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與吉林大學合作共建“華夏(西陰)考古研究院”;舉辦新時代鹽湖資源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揭榜掛帥”項目10個;擁有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生態集聚區科創城、清控科創城、智創城等創新平臺145家……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搭建了廣闊舞臺,也為推動運城高質量發展積蓄了人才力量。
黃土之巔栽下“梧桐樹”,九層之土壘起“英雄臺”。如今的運城,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總牽引,不斷深化全方位轉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求賢若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成就人才。我市正以“唯才是舉、惜才如金”的引才熱情,以“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的開放氣度,以“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人才生態,誠邀八方英才共聚河東大地,攜手譜寫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未來篇章!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