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10-14
□周登峰
每逢佳節倍思親,有的人不是我的親人卻勝似親人,在我的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中秋節,我去看望了楊書記的遺孀時,又想起了他,那個曾在我工作和生活時給予幫助的老領導、老前輩——楊希鎖。
由于他在學校最早的職務是黨總支書記,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楊書記”。與楊書記的初識是在1990年的春天,那時我剛從運城高專畢業,改派到運城地區技工學校工作。去學校報到時,我被告知需要得到學校書記的同意才算報到。可是一打聽,楊書記正外出在供銷社檢查工作,我趕到供銷社時又被告知,楊書記已經被送往聞喜縣東鎮的一家醫院住院了。第二天一早,我坐公共汽車到醫院,見到了楊書記夫婦。病床上的楊書記神色凝重,衣著簡樸,瘦高個,雙眼炯炯有神。我簡要向他介紹了自己的基本情況,他很同情我的家庭變故,當即就給學校辦公室主任寫了一封信。拿著這封信,我順利正式報到了。
進入學校工作之后,我就和楊書記開啟了朝夕相處的日子。就工作而言,他在運城地區技工學校任職的十多年里,任勞任怨,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擔當作為,竭力抓好教學工作,規范學校各項管理工作。而在我眼里,他是好領導,是平易近人的長輩,是我的恩人,更是我人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在他的培養下,我于199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是在他的諄諄教導和支持下,我牽頭創辦了臨時校刊,成為當時學校最年輕的班主任。
1997年,楊書記退居二線,一段時間后,我也被借調到別的單位。離開崗位后的楊書記仍住在技工學校家屬院,因此我們還能經常見面。逢年過節,我和家人還會一起去楊書記家里看望他。
退休之后的楊書記是家屬院“樸素渾如田舍翁”的老人,生活簡樸。他經常和大家在一起散步鍛煉身體,也會坐在一起為大家講些笑話和故事。他也是我家的常客,是我工作、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導師。他經常教導我要注意為人處世,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點,不要怕吃苦吃虧,不要貪圖小便宜,不能因小失大。于我而言,楊書記既是我的良師,也是我的益友。當工作或者學習出現問題時,我經常找他解惑,他總是細細地幫我理清思路,渡過難關。2012年,我遇到了人生的又一次挑戰,那段時間,他時不時到家里安慰我、勸導我,讓我在困難中奮力走向坦途。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楊書記還經常為了我們家的家務事操心勞神、四處奔波。他是成全妹妹婚事的主要參與者和見證人,是妹妹、妹夫名副其實的“媒人”。他關注和牽掛我妹妹的婚事。那時,不管酷暑嚴寒還是風雪雨天,他時常騎著自行車、坐著公交車到運城的各個地方去了解、聯系,回來之后再跟我們一起協商溝通。
我弟弟去太原上學的時候,楊書記深知我們家的經濟狀況,默默地送來了1000元錢,為當時的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當我們還錢時,他們老兩口卻堅決不要,雖然最終我們還是執意把錢留了下來,但老兩口對我們的深情厚誼讓我們終生難忘。
楊書記不僅是我工作中的導師,更是我們家庭事務的重要參與者。當我們家庭出現矛盾時,他會第一時間來我家“斷家務事”,有時是語重心長的安慰、耐心細致的勸解,有時是義正言辭的訓斥與批評。他的關心和牽掛無處不在,事無巨細,就連我搬家時的各項流程,他都會一一過問。這種細致入微的關愛,像暖流一樣時時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在最后的歲月里,楊書記一直牽掛著孫兒的婚姻大事,我每次看望他,他都會提及。孫兒結婚的那天,他欣喜萬分。家人們都了解他的心思,就提前給他穿好了出席孫兒婚禮的新衣服。但衣服穿好之后,病重的他實在連走動的力氣都沒有了,最后只能遺憾放棄。第三天,我特意登門看他,向他“匯報”其孫兒喜慶熱鬧的婚事,他不時點頭表示高興和感謝,血濃于水、難以割舍的隔輩親情誼啊!
2023年10月12日16:24,我突然收到楊書記兒媳發來的微信“我爸走了”,一剎那,我淚流滿面。
愁與秋風應有約,涼葉蕭蕭寄哀思。終其一生,楊書記做事無愧于心,在職無負于民,做人無悔于德,永遠是我學習和敬重的老前輩、老領導。斯人已去,他高大清晰的形象依然在我心中,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始終激勵著我勇往直前和砥礪奮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