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9-26
李建
楊瞻(1491年~1555年),明代宰相楊博之父,山西蒲坂(永濟市蒲州鎮)人,字叔后,號舜原,明正德十四年舉人,授河南扶溝知縣,復除授陜西扶風縣知縣,拜貴州道監察御史,改大理寺評事,不久受命巡按江北,后遷右寺副四川按察司僉事,分巡川北道,駐節保寧,以子博貴,封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五贈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祀鄉賢。
(一)
楊瞻任四川按察司僉事時,曾重建七寶寺(今四川南充市嘉陵區)“果南橋”,并立碑記之。錄碑文如次:
重建果南橋記
果郡之地,舊有橋,曰“南池”。適三邑之沖,北接閬州,東邇蓬山,而西通安遂之衢,利涉亦大矣。蹲鴟傾圮,民因病焉。
我舜原楊老先生,以按察使巡視川北,道所必經,見斯橋之幾于廢也。乃謂南充尹葵菴王子信之曰:“昔王周易四鎮,皆有善政。橋壞覆,民租車,周曰:‘橋梁不修,刺史過也’,乃償民粟,為治其橋。今子有父母之任者,赤子溺,由己溺之。繕理之舉,將不付之子乎?”仍給公處,以為工作之資。
王尹承茲選委,遂遴吉期,自敦匠事。役民之力,惟平而民不怨;食匠之財,惟公而民不費。往來以通,而民尚有未知者。
董之有方,成之自易也。經始于癸卯之春正月,落成于夏四月。我舜翁更其名曰“果南橋”,手筆大書以刻之石,其盛美無窮者。
王子謂一泉子曰:“古者,刀劍,戶牖之類,皆有銘記,以志歲月。斯橋之利亦溥矣,安得無記?”
一泉子曰:“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王政之一事,為政者,不此之務。雖子產之乘輿濟人,未為得也。楊公之惠我黎庶者,大矣。昔何公在英州作橋,民思其德,仰而贊曰:‘愿公千歲,與橋壽考;持節復來,以慰父老’,遂名曰‘何公橋’。今‘果民’亦‘英民’也,祝其壽而望其來,乃其同然者。千載而下,將不謂‘果南橋’為‘楊公橋’也乎?”
公諱瞻,字叔后,山西蒲坂人。舜原其別號云。
嘉靖二十二年四月望日,大中大夫、陜西布政使司左參政,郡人一泉楊麗撰。
四川按察司僉事、前監察御史,蒲坂舜原楊瞻重建。
順慶府知府:朱簠;通判:湯訓;同知:薛廣倫;推官:嚴光治
督工經歷:郭廷瑞;南充縣知縣:王信之
典使:劉倫;督工吏:趙守柯
重修管工:義民唐忠仁、張采
管工:義民馬廷祿
此碑現藏于七寶寺南池書院,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四月立,距今已480余年。石板陰刻,通高2米、寬1米,文字為楷書,字徑4厘米。
碑文中,“果郡”,指南充,舊稱果州。“利涉”,泛指水路交通。“病”,是不滿、責備之意。“王周”(?~948),是五代時期武將,魏州人,五代節度使。“一泉子”,指南充進士楊麗,字一泉,撰碑文者。“徒杠”,是供徒步行走的小橋。“輿梁”,代指橋梁。“子產”,指春秋時代鄭國的正卿公孫僑。“何公”,指北宋時英州郡守何智甫。“以慰父老”,出自蘇軾詩《何公橋》。
(二)
果南橋,又名楊公橋,位于七寶寺南池書院,為楊瞻協調(安排)時任縣令王信之修建。
楊瞻并非只是七寶寺的一位尋常過客。其身份是分巡川北道四川按察司僉事,外出巡視川北各地是他職責所在。當時,藏珠山腳有一座南池橋,跨如今的西溪河而建。一次,楊瞻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南池橋已傾斜倒塌,幾乎就是廢橋,交通十分不便。
楊瞻將此事安排給南充知縣王信之,并借用典故,說得很是含蓄文藝:“五代時期有個名叫王周的武將,他在四個地方當過官,施政善舉,為人稱道。”楊瞻告訴王信之,有次,王周治下有座橋梁發生垮塌,致使當地百姓通行不便,不得已,百姓只能租船過河,王周知曉此事后十分自責,表示不整修橋梁,是我的過錯。于是,王周把糧食補償給百姓,發動大家修好垮塌的橋梁。
說完典故,楊瞻突然話鋒一轉:“今天你擔任著父母官,任由你治下的子民過橋不便。這樣的行為和子女溺水后,父母卻任由子女溺水的麻木作為有什么區別?修繕橋梁的工作難道不是你的分內之事嗎?”
于是,王信之立即選人委任,親自上陣敦促推進修橋工作。整個修橋工程從嘉靖二十二年正月開工,落成于當年夏天。有了楊瞻的介入和王信之的敦促,雖然修橋工作用民之力,但因公平而民不怨;給修橋匠人的費用均由公家承擔,百姓不用出資。
(三)
碑文中,楊麗同楊瞻的對話,引用了“子產以乘輿濟人”的典故——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出自《孟子·離婁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產主持鄭國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幫助別人渡過溱水和洧水,但孟子對這件事并不贊許。孟子說:“子產仁惠,卻不懂得治國理政。如果十一月把人走的橋修好,十二月把行車的橋修好,百姓就不會為渡河發愁了。君子只要修平政治,出行時讓行人回避自己也是可以的,哪能一個個地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者,一個個地去討好人,時間也太不夠用了。”
楊瞻出任四川按察司僉事,分巡川北道,在駐巡保寧3年多期間,修舉廢墜,整飭文學,政績卓著。《嘉靖保寧府志》記載,楊瞻在保寧府任上時,修建橋梁20余座,果南橋是其中之一,或是公帑督修,或為楊瞻個人捐俸輯理。
古語曰:修橋鋪路,善莫大焉!這些善舉不僅施惠于當地,也有利于后世,因此楊瞻至今一直受到川北地區人民的尊敬。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