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6
記者 付 炎
金秋九月,后稷故里,板棗之鄉,紅棗壓枝,碩果累累。沃野阡陌間的五彩畫卷,是對686平方公里熱土喜獲豐收的禮贊,更是對新中國迎來75周年華誕的致敬。
9月22日,秋分節氣,稷山國家板棗公園里,“家國同慶 見證幸福”2024年全國萬人集體婚禮山西運城分會場活動浪漫上演,稷山秋分板棗開桿儀式如期舉行,千年棗林充盈著愛情甜蜜、洋溢著豐收喜悅,萬畝棗園迎來“高甜時刻”。
千年棗林見證百年好合
河東運城,佳話頻傳。黃帝和嫘祖的傳奇,亙古不朽;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傳唱千年。
運城作為全國萬人集體婚禮49個分會場之一,將活動舉辦地設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旨在取意“千年棗林、百年好合”,續寫新時代的愛情佳話。
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達到17500余棵。這些古棗樹組成了全國唯一的“萬株千年”板棗古稀樹群,2020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證為“中國最大的千年古樹群”,2023年入選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推選宣傳的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群”。
稷山縣委副書記、縣長王潤在致辭時說,作為運城市“新型婚育文化體驗園區”,稷山國家板棗公園里的古棗樹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韌不拔、碩果累累,象征愛情的忠貞不渝和生活的幸福美滿。在這里舉辦集體婚禮,就是想借助棗園和棗的美好寓意,祝愿每對新人愛情甜蜜、幸福長久,祝愿金婚佳偶白頭偕老、健康長壽,祝愿偉大祖國風調雨順、繁榮富強。
此次活動由全國婦聯、國家民委、民政部、農業農村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辦,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山西省婦聯及省市相關部門和稷山縣委、縣政府承辦,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新型婚育文化重要指示精神,倡揚移風易俗、婚事新辦簡辦,引導廣大家庭和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官方舉辦的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場集體婚禮。黨政軍群搭臺,青山綠水見證,億萬人民道喜,共繪大國小家幸福美滿的時代畫卷。這,是送給偉大祖國“愛”的生日禮物,是對“家國兩相依”的生動詮釋。
當天上午,北京主會場北京飯店內,華堂煥彩,琴瑟和鳴;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分會場,喜氣充盈,愛意綿長,禮臺兩旁一對大大的“囍”字,彰顯著婚禮的喜慶、熱烈和祥和。
9時30分,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分會場集體婚禮儀式與北京主會場活動以視頻連線方式同步開始。84對新人身著中式婚禮服裝,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稷山高臺花鼓喜慶熱烈的鼓樂聲中、在觀禮嘉賓的矚目下走上禮臺,與全國各地的新人一起進行拜堂、交換婚戒等儀式,共同許下“相守一生、白頭偕老”的幸福承諾,并發出婚事新辦簡辦、反對高價彩禮的倡議。
在這84對新人中,有68對來自運城市內各地,其余16對來自臨汾、晉城、長治。他們中,有勤勉工作的機關干部,有保家衛國的解放軍戰士,有敬業奉獻的企業職工,有扎根講臺的人民教師,還有助力鄉村振興的到村工作大學生,多元化的背景為集體婚禮增添了無限光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最極致的浪漫。現場還邀請了來自稷山及周邊縣(市、區)的10對金婚夫婦。他們用50年的相守故事向84對新人及現場觀眾表達“愛”、詮釋“愛”,祝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身邊人白首不離”。
稷王山見證,古棗樹祝福。稷山縣為每對新人精心準備了象征著愛情堅貞不渝的千年棗林棗木手串賀禮和“稷山四寶”伴手禮。10對金婚夫婦獲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掐絲琺瑯作品《百喜圖》。
婚禮儀式前,84對新人和10對金婚夫婦參觀了由市縣婦聯和商務局舉辦的婚俗文化展。儀式結束后,所有新人和金婚夫婦參加了承辦方精心安排的“棗降吉祥”“棗來運轉”“棗來聚福”“棗生貴子”等婚俗體驗活動,充分感受千年棗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板棗博物館內,一場具有稷山特色的集體婚宴,更是讓所有新人感受到愛與家國同在。
當家國情懷與純真愛情同頻共振,婚姻成為連接心靈、承續文化的橋梁,這場集體婚禮自然顯得難能可貴。
禮之至美、情之至深,讓來自臨汾市大寧縣的新人高超、白苗深感驚喜:“稷山景美人更美,婚禮簡約不簡單。這場婚禮會成為我們最難忘的回憶,我們會秉承婚禮上的誓言,認真過好每一天!”
愛國愛家、向善向上。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分會場的新人們紛紛表示,家是溫馨的港灣,國是堅實的后盾。要記住相識的喜悅、珍惜相知的溫暖、堅守相愛的承諾,精心把小家庭經營好,也要為祖國大家庭出份力,爭做婚俗改革的倡導者、移風易俗的踐行者。
萬畝棗園煥發無限生機
愛,在金秋綻放。一場前所未有的浪漫盛宴,催開了愛情之花,也奏響了豐收序曲。
當天中午,在稷山國家板棗公園“貢棗開桿園”,由中國農業博物館主辦,稷山縣委、縣政府承辦,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協辦的“學用‘千萬工程’ 禮贊豐收中國”2024年稷山秋分板棗開桿儀式,在萬千棗農的熱切期盼中舉行。
稷山板棗是“稷山四寶”之一,栽培歷史悠久,以皮薄、肉厚、核小、營養豐富著稱,位居中國十大名棗之首,入選全國“農遺良品”十佳品牌,是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前,稷山縣板棗栽植面積達15萬畝,核心區有5萬畝,年產干棗6000萬公斤,產值達10億元,品牌估值達101.35億元。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稷山板棗形成了一套從栽種到收獲完整的農事流程。特別是長達600多年的明清貢棗制度,使稷山秋分板棗開桿儀式形成了一系列充滿神圣莊嚴氣氛的禮儀制度。
如今,稷山縣是全國二十四節氣聯盟理事單位,是“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示范基地”。稷山秋分板棗開桿儀式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稷山板棗生產系統的人文載體,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秋分節氣非遺項目,有著獨具特色的文化價值。
開桿儀式重現了迎請桿王、敬獻六谷、秋分開桿、收棗納福、分棗送福等傳統板棗開桿禮儀。現場,24面節令旗和節令鼓整齊排列,上面有24位當代書法大家分別書寫的節氣名;稷山縣新成立的秋分鼓社表演了“二十四節令鼓”《棗鄉秋分》,書法藝術與鼓舞表演相結合,勾勒出一幅勞動人民與大自然同頻共生的和諧畫卷。
稷山秋分板棗開桿儀式展示了板棗豐收場景,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呈現了后稷故里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畫卷。
板棗,是稷山的立縣之本,是稷山棗農的立身之本。發展好稷山板棗產業,31萬棗鄉兒女念茲在茲、上下求索。
近年來,稷山縣委、縣政府引領廣大棗農堅持產業為基,保面積、提品質,延鏈條、破難題,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后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防裂果技術攻關,投入真金白銀補貼引導棗農投保,減少因雨天裂果損失;免費開展植保飛防,降低棗農種植成本;及時發布氣象預警,科學指導棗農收獲;對板棗分級分等,防止劣棗以次充好,真正讓好棗賣出好價錢;大力發展精深加工,開發棗茶、棗汁、棗咖啡等產品,解決次果銷路問題,提高板棗附加值;成功爭取全省果園管護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現場會在稷山召開,推動板棗生產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成功打造了“守望千年·只為棗你”農文旅融合示范園區,建成十大業態28個系列項目,千年棗林煥發新的生機。
人努力,天幫忙。令廣大棗農欣喜的是,今年稷山板棗喜獲豐收,總產量預計可達6500萬公斤,創近10年新高;板棗平均收購價格相比去年上漲了20%。板棗的品相更好、品質更優、價格更高,15萬畝棗園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未來,稷山縣將進一步向科技要高度、用加工拓深度、以融合促廣度,持之以恒推動板棗產業提質增效。種植上,以優品質為目標,做細田間管理,推廣先進技術,強化惠農政策投放,讓棗農種出更多的特等棗、優等棗。加工上,以全產業鏈為目標,提高板棗附加值,讓次等棗也有好出路。農文旅融合上,以增收致富為目標,進一步豐富新業態、打造新場景,讓更多棗農吃上“旅游飯”、掙上“旅游錢”。
集體婚禮儀式上,稷山縣委書記吳宣為集體婚禮主持人、山西籍著名朗誦藝術家任志宏頒發了稷山文旅推介官證書。任志宏表示:“來到稷山,我就被這里如畫的風景和深厚的歷史所吸引。今后,我要用好稷山文旅推介官這個新身份,講述稷山好故事、傳播稷山好聲音,讓更多人像我一樣,來到稷山、了解稷山、愛上稷山!”
家國同慶,共賞良辰美景;千年棗林,共鑒天地人和。當前,后稷故里、板棗之鄉迎來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局面。相信,屬于棗鄉兒女的“甜蜜事業”必將更加甜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