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6
記者 蘇黎原 見習記者 徐帆揚 楊濤安
山河入半秋,人間正豐收。
近年來,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河務局堅定扛穩扛牢政治責任,牢牢錨定“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標,以“跳出黃河看黃河”的視野,努力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踐行者,加快推進山西黃河水利高質量發展,繪就造福人民的幸福畫卷。
守護黃河 防汛抗洪
回望歷史,黃河沿岸一直飽受水患折磨。著力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完善流域防汛減災體系,守護黃河安瀾,始終是山西河務局肩負的重大使命。
近年來,山西河務局始終將防洪安全當作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成功戰勝了2021年黃河歷史上最嚴重秋汛、1979年以來黃河潼關站最大洪水和黃河中游6次編號洪水,提前撤離灘區人員2321人,確保了灘區人員安全和防洪工程安全,全力打造洪行其道、惠澤人民的安瀾河。
洪水依然兇猛,但黃河已經不是過去的黃河。是什么改變了洪水可怕的模樣?山西河務局給出了答案!
山西河務局著力構建抵御洪水的“頂梁柱”,打好工程防御這張“硬牌”,歷時3年完成黃河禹潼段“十三五”治理工程(山西側)建設,目前共建成防洪工程23處,總長102.633公里,筑牢防汛救災的堅實堤壩。
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山西河務局堅持以“防”為主,做好“預”字文章。
——理順防汛新體制機制,聯合山西省水利廳、省應急廳舉辦山西黃河防汛行政責任人培訓班,壓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責任制;與省市兩級氣象部門建立汛期氣象信息共享會商機制;與地方防指在信息共享、會商研判、指揮調度、查險搶險、技術支撐等方面通力合作,凝聚防汛抗洪強大合力。
——舉辦防汛搶險實戰演練,組建山西黃河小北干流防汛搶險專家庫,成立防御大洪水職能組,編制《山西河務局防洪搶險技術手冊》,搶險技術支撐能力逐步提升。
——細化洪水防守量級,強化防洪調度措施,增編超標洪水預案,防洪預案體系更為科學、完善、可行。
——加強智慧黃河建設,建成視頻監視站點38處、水位采集站點9處,配備無人機25架,山西黃河工程運行監測預警平臺、山西黃河工程運行管理信息化平臺、“智能石頭”建設運行,實時監測黃河小北干流工程運行情況和一線巡查情況,為洪水防御提供決策支持。
——建立防汛抗洪工作督導經?;瘷C制,局領導帶隊采取“四不兩直”方式,直奔汛情現場,駐守工程一線,落實抗洪措施,指導搶險工作,為一線防汛抗洪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精神動力。
山西河務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作為根本任務,在一次次防汛減災大考中最大限度減輕了水旱災害對流域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為流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厚植綠色 天鵝回歸
金秋時節,黃河工程沿線在各種林木的裝點下,綠意蔥蘢。騎上單車沿道路穿梭,暢享黃河之美,成為很多人的時尚運動。
“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黃河工程綠化美化,綠化面積超6000畝?!鄙轿骱觿站纸ü芴幪庨L范永強說。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護壩林、行道林交織綿延,構成山西黃河的綠色基底。
站在黃河河津段的觀景臺上遠眺,錯落有致的生態景觀和彩色慢行道相映生輝,“魚躍龍門”“浪漫沙灘”等打卡地相互疊加,人們在自然和人文景觀中領略千年河東的文化底蘊。今年全線貫通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在進入小北干流河段后,依托黃河工程而建。山西河務局加強河地融合,積極推動山西省黃河生態治理項目實施,集防洪、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體的黃河生態綠色廊道初步形成。2022年,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河津段更是入選全國“最具人氣的路”。
“近些年,黃河真是一年一個樣兒。過去一起大風就塵土飛揚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睆男≡邳S河邊上長大的李先生,望著眼前奔流的河水,由衷地感慨。
汾河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親河”。歷史上,汾河水一度受到嚴重污染。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準線。山西河務局積極融入全省“一泓清水入黃河”戰略部署,合力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通過政策和技術支持,協助省水利部門開展“凈河、減污、治路、潔產、擴綠”五大攻堅行動,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黃土高原塬面保護,持續鞏固黃河中游生態安全第一道屏障;嚴格落實“四水四定”要求,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行動,強化節水技改技術使用,實現規模以上非農取水口在線監測計量基本全覆蓋,有效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平;近年黃河向汾河生態補水年均3億多立方米,汾河正在“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站在萬榮縣廟前村汾河入黃口,放眼望去,汾河兩岸卉木萋萋。“這兩年,天鵝又回來啦!”山西河務局水政處處長吳明端望著一河碧水欣喜地說:“不光如此,連素有‘潔癖’的娃娃魚(大鯢)都在這里安了家!”
在黃河水滋養下,三晉大地正在發生可喜的綠色變遷。
依法治河 科技賦能
以法之名,守護黃河。
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為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今年4月1日,山西河務局聯合省水利廳、省高院、省高檢舉辦“法護黃河潤三晉”黃河保護法實施一周年主題采訪活動,通過視頻直播、圖文報道、短視頻、圖集等形式全面展現山西黃河的地理之美、治理之效、文化之蘊,引起社會熱烈反響。
治理黃河是一項系統工程,非一地一域之事,更非一時一日之功,必須多方協同、持續用力。
山西河務局深化流域區域全方位戰略合作,持續加大與山西省及沿黃市(縣)公檢法、生態環境、水利等部門協作力度,深化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檢察公益訴訟協作,建成黃河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1處,黃河生態保護巡回法庭兩處,黃河生態保護公益訴訟工作站8處,實現了黃河北干流河段水行政聯合執法協作平臺建設全覆蓋,會同省公檢法等八部門聯合簽署《關于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強協作的意見》、省公安廳聯合簽署《山西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等。
山西河務局堅持打好“行政執法+刑事打擊+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組合拳,合力護水的“朋友圈”不斷擴大。近年來,提請掛牌督辦石樓沿黃公路施工棄渣等突出問題,依法立案查處各類涉河水事違法案件40余起,調查處理群眾舉報、社會輿情30起,整治清除“四亂”問題200余個,沿黃9個提黃泵站、佳佳牧業、南溝渡口等一批久拖不決的違法違規問題被查處整改。
水是山西之短,治水黃河為首。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已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命題、時代命題。山西河務局嚴格貫徹落實“四水四定”原則,堅決做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持續為山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和支撐。
《黃河保護法》實施以來,山西河務局聯合省高檢高位推動水資源保護專項行動,適用《黃河保護法》立案查處違法取用水案件3起。同時,積極協調地方相關部門合理分配耗水指標,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達到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目的。
在黃河臨縣段岸邊,站在位于磧口鎮的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處,放眼望去,黃河河面開闊,水勢平穩。
“這個攝像頭是用來監管河道的。有非法采砂行為可以第一時間發現?!北备闪鞴芾砭止ぷ魅藛T指著不遠處的一個攝像頭說道。近年來,乘著數字孿生黃河工程建設東風,山西治黃人“裝備升級”,無人機、智慧監控等設備相繼入列。同時,開發了集水旱災害防御、工程管理、水資源管理、水政執法等業務模塊于一體的山西黃河信息化管理系統,初步構建起山西黃河“動態監測、智能感知、精準預警、統一管理”體系,科技手段為山西治黃人安上“千里眼”“順風耳”,巡河逐步實現監測、分析、處置的智能化。
科技賦能,管控手段升級,執法變得更精準、迅速。近年來,山西河務局重拳出擊,立案查處非法采砂案件46起,調查處理群眾舉報及委河湖局督辦事件12起,罰款17.29萬元,對6起符合入刑條件的非法采砂案例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處理,黃河山西段河道采砂管理秩序總體平穩向好。
作為山西黃河“代言人”,山西河務局胸懷“國之大者”、篤行國家意志,沿著法治軌道持續推進山西黃河保護治理,河道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依法治河管河成效明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黃河故事 歷久彌新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黃河文化代表性地區和文化資源密集型區域。如何立足山西,聚焦治河,發掘山西黃河文化內涵,活化山西黃河文化遺產,講好山西黃河故事,是新時代山西河務局賡續中華歷史文脈、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必須扛牢的使命擔當。
五年來,山西河務局高位推動、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黃河文化研究不斷深入、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更具活力、水文化與水工程融合發展亮點紛呈,持續為黃河大保護大治理凝聚精神力量。
——開門辦好山西黃河文化,深化與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在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山西段)建設、黃河旅游公路貫通過程中,注重融入治河文化、法治文化等特色。
——全力推進“五個一”工程建設,精品制作“大河晉美”山西黃河形象宣傳片,高質量編纂《山西黃河志》,鮮活出品《山西黃河史話》,精心打造山西黃河文化展廳;深化河地融合、產學研整合,充分發揮水利工程、水利設施載體功能,加快“黃河小北干流科普基地”、幸福黃河文化苑建設,搭建山西黃河文化研學平臺,廉潔文化、法治文化、治河技術實踐基地,逐步建成軸向貫通、串珠成鏈的治河工程與治河文化融合示范帶,讓黃河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擦亮山西黃河文化新名片。
——做活“融媒+”文章,聯合共青團山西省委、中國保護黃河基金會、省高校等舉辦“九曲黃河 ‘晉’創未來”山西黃河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走進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講述黃河故事,全方位反映山西黃河成就,多維度彰顯山西黃河特色,將山西黃河聲音傳播得更廣更遠。
“文化+創新”“文化+融合”……山西黃河文化正被不斷挖掘、利用、傳承,以更年輕更豐富的姿態,走向公眾。今天的山西黃河,正以守正創新、進取包容的精神,續寫著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黃河故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