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3
絳州澄泥硯產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與高平琺華器、平遙推光漆器被譽為“山西三寶”,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絳州澄泥硯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孕于秦漢,興于唐宋,明代達至爐火純青。遺憾的是,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于明末清初失傳。
到了清朝年間,乾隆皇帝想起了絳州澄泥硯。名硯今何在?他多次頒詔下旨給山西官員,命搜尋現存古硯,并追蹤其制作技藝。盡管興師動眾,但最終也沒有將銷聲匿跡的絳州澄泥硯“起死回生”。官員們只把一些淘來的古絳州澄泥硯和做硯的汾河澄泥拿來交差,令乾隆皇帝很是失望。
從1986年開始,新絳縣文化館業務館長、文博副研究員藺永茂攜其子藺濤開始恢復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潛心研究,反復實驗,歷盡艱辛,終獲成功,使埋沒300余年的中華民族瑰寶重放異彩。他們利用現代理念和科學技術不斷實踐,給古老的名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008年,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藺家祖孫三代持續努力下,已失傳數百年的絳州澄泥硯生產技藝重現人世,并且大放異彩。
話說開來,得從祖孫三代說起。
三代傳承,復蘇國寶煥異彩
藺永茂1940年生于新絳縣光村,多年從事文教文物事業并潛心研學繪畫、雕刻、攝影等,逐步成為具備多方面素養的藝術專家。
藺濤是藺永茂之子,也是一個為了文化和藝術而奮不顧身的汾河漢子。父子二人常常踱到縣城邊看汾河。藺永茂對兒子說:“汾河流,黃河流,流進大海不回頭。人生如汾水,怕的是大好年華白流走。”藺濤懂得父親的心,說:“人一生一定要干一件大事情,否則就跟河水白白流走一樣。”
干什么大事情?做澄泥硯!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在人世間走丟了,絳州人還要把它再喚回人世間!父子倆一樣的心思一樣的夢。1986年,藺家父子打出了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制所的旗號,開始鉆研澄泥硯制作技藝。
樹葉黃了又綠,汾水流過還流。20年光陰荏苒,藺家父子苦研加巧干,闖過無數難關,絆倒了爬起來再向前,終于成功研究出包括十大工藝流程的絳州澄泥硯生產技法。
不是古硯,勝似古硯。新生的絳州澄泥硯產品發展到數十系列、上千品種。古寶重生,震撼人寰。從那時至今,絳州澄泥硯在國際國內獲得了200多項大獎,被稱為“山西之寶”“中國文房四寶行業國之寶”“中華民族藝術珍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
藺永茂因在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的恢復和傳承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澄泥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藝術顧問、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陶瓷藝術大師,榮獲“山西省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世界非遺大會終身成就獎”“山西省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
藺濤則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輕工大國工匠、首屆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首屆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山西省委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三晉英才高端領軍人才、全國首批鄉村工匠名師、山西省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勞動模范”,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等,同時兼任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中國文房四寶行業硯臺特色區域評審專家。藺永茂和藺濤成為兩代接續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故事講到這里其實才到高潮,因為藺家的絳州澄泥硯又迎來了第三代傳承者。他就是藺永茂之孫、藺濤之子藺霄麟。
藺霄麟曾在國外留學,見識了不少世界上優秀的制陶制瓷工藝。他把新的設計和經營理念引入到爺爺和父親的澄泥硯生產工藝里,并根據新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構思創新。
藺霄麟認為,澄泥硯產品要適應年輕人的喜好。他創作出了小巧玲瓏的硯臺及擺件、印章、筆擱等,還把澄泥硯的色彩從3種燒制到8種。他還組建了一支“95后”直播團隊,借助網絡將他的新產品展示給千家萬戶億萬人。
蜿蜒而淌的汾河,與新絳縣城擦肩而過。就在汾河岸邊,逢盛世而重生、遇藺家三代人而再世的絳州澄泥硯,為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個耀眼亮點……
藺氏三代傳承,只為一方澄泥硯。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使前路充滿坎坷,他們也始終堅定一個目標大步前行。
至尊榮耀,引領文旅作標桿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手工藝理事會聯合開展的“2024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評審結果于8月19日揭曉,山西絳州澄泥硯研制有限公司藺霄麟設計、張迎利制作的絳州澄泥硯“日月同輝硯”,獲頒“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是本次評審山西唯一、硯界唯一獲獎作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就像皇冠上的明珠,一生摘得一次,即可流傳千古。藺氏三代,憑著對絳州澄泥硯的滿腔熱情,孜孜不倦,苦苦求索,共有7次8件作品獲此殊榮,令人敬仰。
“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是世界手工藝行業的最高榮譽。
“日月同輝硯”的設計者藺霄麟是國家級非遺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市級)、中國文房四寶行業青年之星、山西省陶瓷藝術大師、運城市工藝美術大師;張迎利則為國家級非遺絳州澄泥硯傳承人、澄泥硯雕刻技術能手,同時也是運城市工藝美術大師。
此次獲得“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的“日月同輝硯”,造型別致,硯質細潤。其整體呈圓形,中心硯堂圓潤,硯崗微凸如旭日東升,上部墨池凹陷呈弧形,又似一輪彎月,硯堂周邊浮雕浪濤翻滾,極為生動傳神,如日月交輝渾然天成,寓意吉祥。作品構思巧妙,雕工精湛,繁簡有序,別有風韻。
其實,早在2006年,藺濤的作品“云海騰蛟硯”就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該硯為隨形硯,四周刻海水,怒濤云卷,云垂水立。上方雕刻一蛟龍,左下方雕刻一小蛟龍昂首張望,遙相呼應。海水奔涌回旋之處為墨池,洶涌澎湃。此硯為澄泥硯中名貴的蟹殼青色,質地堅實,溫潤細膩。
此后,絳州澄泥硯又有數件作品獲得“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分別是“和平硯”“箕形梅花硯”“天鵝硯”“輩輩封侯硯”。
“和平硯”是山西絳州澄泥硯研制有限公司的“鎮館之寶”。該硯以祈盼世界和平為設計理念。主題鮮明突出,造型簡練古樸,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硯體是一塊被刻意琢出密密麻點的原生態仿自然石,寓意樸實無華的世界充斥著繁雜,還具有每個人都是地球一分子的含義。墨池上方一只展翅飛翔的和平鴿銜著橄欖枝,象征和平是世界的主題;朵朵祥云象征世界安寧美好、吉祥如意;一輪初升朝陽,象征新的世紀蒸蒸日上;相擁相扶的波濤寓意包容萬物。“和平”二字采用中國古老的金文,表達了向往和平是幾千年來人們的共同愿望。硯面和平鴿、祥云、海浪的精雕細刻與硯體自然石的古樸逼真,形成強烈反差卻又渾然一體。硯堂中央精妙的石品花紋圖案,更是妙不可言。該硯2007年榮獲“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和平硯”達到了獲得徽章所需的各項標準。杰出:此產品是高水平手工藝品的杰出代表,其精細的設計值得稱贊。可信:傳統材料(澄泥)的運用和傳統制作方法證明了產品的文化可信性。創新:創新技術的運用——用泥燒代替石頭制硯臺值得認可。在生產中去掉了“鉛”的加入也是一項創新。環保:在生產中去掉了“鉛”的加入、天然材料(泥)的運用、環保的生產方法都通過了此項標準。市場價值:此產品受到收藏者的喜歡,是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墨和書法之間的緊密關系。
“箕形梅花硯”仿古硯造型,為箕形硯,端莊得體,造型優美。在仿唐箕形硯的基礎上,于硯左上方巧雕一株梅花,“枝干舒展入硯池,清芬之氣撲面來”,體現文人雖處世清貧卻富有高雅的生活追求。該硯2008年榮獲“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
“梅蘭竹菊硯”四硯皆為隨形硯,分別刻梅花、蘭花、青竹、菊花,代表傲、幽、堅、淡4種品質,是中國人追求高潔、堅強、謙虛、向上完美品格的象征。顏色為鱔魚黃,梅蘭竹菊被中國人稱為“四君子”。該硯2014年榮獲“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
“天鵝硯”刻一天鵝,雕刻精致。中間平坦處為硯堂。硯形秀雅,做工精湛。
“輩輩封侯硯”呈長方形立式隨形硯。硯下方翻卷的桃葉栩栩如生,硯上方三只靈猴活靈活現。大猴背上有猴,面前也有一猴,大猴下方數顆瑞桃豎放。因猴與侯諧音,背與輩諧音,故取名“輩輩封侯”。
發展創新,再塑靈魂生命線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線。
山西省著名版畫家董其中曾評價藺永茂的作品特點是“大膽創新”。藺濤亦在恢復傳統名硯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出“紅色系列硯”“廉政系列硯”“山西省一縣一硯系列硯”等。而藺霄麟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創新設計出具有時代之美的特色精品。
“創新”就是藺氏的制硯靈魂,也是他們不斷攀登高峰的“密鑰”。
如果說藺永茂、藺濤是在傳承古法制硯的基礎上登峰造極,那藺霄麟則是在他們的基礎上再次創造了絳州澄泥硯的新輝煌。
藺霄麟畢業于韓國國民大學陶瓷工藝專業,選修玻璃藝術和金屬藝術。
在產品開發上,他充分考慮產品的實用性,拉近了非遺和大眾的距離,讓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推動了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消費升級。作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將傳統制作和現代陶藝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
絳州澄泥硯運用的是古法柴燒,燒制過程中,窯內溫度控制以及不可預測的天氣變化,都決定著澄泥硯最終的品質。而且,硯臺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左右,成品率僅為30%,珍稀品更是鳳毛麟角。
正如藺霄麟所言:“爺爺和父親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將絳州澄泥硯做得很好了,我現在的創新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結果。”
他對澄泥硯的癡迷,除了受祖輩們的影響,還在于澄泥硯的未知性和獨特性:“澄泥硯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千’,從一塊普通的泥變成一方硯臺,經過我的手賦予了它獨特的價值與魅力,這種感覺很美好。但是色澤的不確定性成為不易突破的難關,爺爺鼓勵我從這方面入手。”
經過多次試驗,一些特殊顏色作品的燒制成功率能達到80%左右。
攻克了色澤難關,藺霄麟又想在薄度上創新:“之前我見過最薄的澄泥硯厚度有0.5厘米,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已經成功燒出比0.5厘米更薄的硯臺,最薄可達到0.2厘米。”
在最近燒制的作品中,他獨創了“絳州澄泥硯和釉料的結合”技術,使原本樸素的硯臺外觀變得亮麗:“這種鮮艷的色彩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希望寫字的人在用到它時,能從一方硯臺上了解到其中的非遺文化。”
多年來,藺氏三代絳州澄泥硯傳承人設計制作的絳州澄泥硯,榮獲多項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大獎,并已有7次8件作品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硯臺被該組織永久收藏。
文字整理 管 喻 劉 杰 解玉霞 孫永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