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23
記者 王文軍 韓維元
河東秋日勝春朝!
金秋時節,作為助力打造知名旅游強市和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的“河東文旅第一節”——第35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拉開帷幕,一場精彩紛呈的文旅盛會和喜慶祥和的群眾節日如期而至,讓河東大地秋色更加厚重亮麗。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關公文化為龍頭,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指導下,以關公文化旅游節為節點強力攻堅,充分發揮全市文旅資源優勢,積極盤活用好歷史文物資源,大力推進關公文化的活化、利用,精心繪制文旅融合的“工筆畫”,著力推動全市文旅產業由“景區游”向“全域游”、“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發展,龍頭高舞的運城文旅產業正奔向更高質量的“詩和遠方”。
以節促建促變促發展,“一座廟”嬗變為“一座城”
秋意漸濃的運城,解州關帝廟前的五龍峪河,波光粼粼,折射出紅色古垣墻、黃綠相間琉璃瓦和現代化游客中心交相輝映的夢幻景象。
長期以來,解州關帝廟雖然以“關廟之祖”“武廟之冠”蜚聲海內外,但同時也面臨基礎設施不足、產業配套欠缺、大型節慶活動承載力不足的尷尬。
2022年,省委、省政府將山西省第八次旅游發展大會舉辦地放在運城。市委、市政府以節促建、以節促變、以節促發展,帶領全市廣大干部群眾憋足一股勁、擰成一股繩,以驚人的智慧、毅力、速度、力量,完成了解州關帝廟景區的嬗變——
占地面積約8.18公頃的解州關圣文化廣場全面升級,五龍峪河與廣場融為一體,大型青銅浮雕《關圣文化史跡》《關帝圣跡圖志》屹立兩側,松柏、草坪、假山秉承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中式園林理念,巧妙布置建設,重現千年關帝廟的歷史風貌。
面積6000平方米的關公故里旅游景區游客中心,解州古城西城墻遺址、關公數字展館等“古今相融”,二樓平臺可以南望巍巍中條、北覽硝池煙柳、東瞰解州古城、西望千年關廟,給游客帶來“一館越千年”的沉浸感。
五龍峪河道濱水休閑區,曾經的泄洪河道,已實現“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不僅成了附近村民家門口的生態公園,還提升了關帝廟南部的整體生態風貌。
……
如今,沿著筆直寬闊的關公大街一路向西,兩側仿古門面修葺一新、綠植花卉高低錯落;行至景區,塵封多年的解州古城西城墻原貌重現,縱跨南北、“一畫”開天的游客服務中心大氣磅礴,廣場兩側大型的青銅浮雕熠熠生輝……
眾多數年前來過解州關帝廟的游客,再次來到景區后,都為景區變化之大欣喜非常:關公文化廣場、游客服務中心、濱水休閑區、智慧停車場……“這才是關帝廟景區該有的樣子。”
而與之相距不遠的常平關帝家廟,則重點打造“一廟一街一村”,即關帝家廟周邊環境整治、主題文化街區“平常街”和常平精品民宿村,形成集祈福、特色餐飲、精品民宿、兒童游樂等于一體的關公信俗文化體驗區。
如今,游客沿著500米長的文化街區,向北過關帝家廟,直抵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鹽湖,向南則通往位于中條山下的關帝圣像。通過這條中軸線,常平關帝家廟和關帝圣像兩個景點連為一體,特別是依托文化街區新建的關氏會館、云兮故里民宿,融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極大地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需求。
節會是形,發展為實。關帝廟核心景區面積由過去的390余畝拓展到現在的1300畝,實現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旅游配套、服務質量和文旅業態的顯著提升,“依山帶水、兩廟一廊”的景區整體格局還在不斷優化提升,游客中心東側,春秋路已經完工通車,外形大氣古樸的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商業配套項目也已接近尾聲。項目建成后,景區業態將更加豐富,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將給游客提供更高的需求。
讓文物“活起來”,關公文化舒展著精彩紛呈的時代魅力
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撼而豪邁……2020年年底,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創造了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的先例。
絢爛的桃林中關羽與劉備、張飛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斬華雄、戰呂布、殺顏良、誅文丑,關羽過五關斬六將……2022年年底,蒲劇《忠義千秋》上演,通過有500多年歷史的蒲州梆子演繹傳承千年的關公文化。
……
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承載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幾乎所有的美好基因。面對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通過不斷探索關公文化新業態,堅持傳統文化時尚表達、優秀文化引領風尚、地域文化全球共享的理念,運用當代技術,以影視、動漫、游戲等年輕人喜愛的形式和途徑,傳播關公文化,講好關公故事,更好地滿足大眾在新時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為了使人們更直觀地感受關公文化的魅力,以關公文化旅游節為契機,通過舉辦“忠義神武——解州關帝廟藏歷代關公文物珍品特展”“天下云長——關公文化展”等文物巡展活動,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關公精神,提升關公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走出去、請進來”關公文化交流活動,相繼舉辦和參與了“關帝圣像南巡”晉閩關公文化交流活動,“關帝圣像”赴臺巡游活動和馬來西亞“親情中華·筑夢絲路”國際關公文化節,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公文化交流與融合;以現設基礎陳列展覽為依托,通過開展“館際合作+特色展覽”“基礎陳列+社教研學”“文創研發+文化傳播”等,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創新博物館教育活動形式,讓文化走出去,讓文物“活”起來,關公文化傳承發揚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關公文化需要在代代守護中薪火相傳,更需要在與時俱進中永葆生機,深入挖掘關公文化的時代價值,不斷加大對關公精神時代價值的深度研究和傳承弘揚力度,全面提升關公文化的影響力。”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關公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文元表示,關帝廟文保所將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加快關圣文化史跡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關公信俗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申遺”工作,加強關公忠義文化時代價值的研究,厘清關公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建設、道德建設、誠信建設的關系,讓關公文化成為凝聚人心的重要載體,著力把運城打造成關公文化的研究高地、關公精神的朝拜圣地和關公忠義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讓文物“活”起來的大議題下,開發出怎樣的文創產品,也成為讓關公文化“走出去”“活起來”的重要一環。在關帝廟內,琳瑯滿目的關公文創,涵蓋學習用品、日常用品、商務伴手禮等,讓眾人嘖嘖稱嘆。不僅如此,文創還與非遺“牽手”,在傳統文化的多重效應影響下,關公文創的類型與意義也更加多樣、立體。
如今,在聚焦“打造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的目標下,我市陸續開發的各種關公文化的精美文創產品,正在以全新的姿態硬核“破圈”,成為傳遞和解讀“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的“活”載體,游客驚嘆“運城文創卷出了新高度”。
推動文旅融合,資源稟賦化為產業發展的“萬千氣象”
“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關公文化只是運城這片文化沃土上的一顆明珠。七彩鹽湖、萬榮后土祠、芮城永樂宮、永濟鸛雀樓、聞喜裴氏“中華宰相村”……每處景點,都獨一無二、值得稱道。
近年來,我市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將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傳承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關公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把文旅資源稟賦轉變為產業發展財富,全市的文旅資源串珠成鏈,形成了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包”“景點群”“線路套餐”,運城旅游有了“我家大門常打開”的底氣,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氣象萬千”。
滔滔黃河流經運城8個縣(市),為運城留下380多公里的蜿蜒岸線。沿線修建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全長503.6公里,支線及連接線全長854.4公里,涵蓋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平陸、夏縣、垣曲8個縣(市),串聯起A級景區24家,占全市景區的81%。
沿著這條旅游公路,有悠遠的歷史、有醉美的風景。黃帝戰蚩尤、堯舜禪讓、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傅說版筑、唇亡齒寒……諸多典故,讓這條路堪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歷史長廊。河津段,黃河兩岸絕壁聳立,河出伏流一瀉汪洋;萬榮段,黃汾灘涂碧荷連天;平陸段,黃河濕地白鷺麇集;芮城段,紫薇花開團團簇簇,車行至此猶如花海徜徉。
依托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30多家凸顯黃河山水、黃土風情、田園風光、農家生活、晉南食宿等特色的“黃河人家”,由“農家樂”向民宿鄉居發展,景區旅游與鄉村旅游實現了有機融合,進一步豐富了旅游業態、提升了旅游品質。
在外在硬件提升、旅游業態豐富的同時,我市更注重推動旅游景區景點體制機制改革,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保護文物,研究文化,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市委、市政府頂層設計為推動改革明確了路徑。
關帝廟是國保級文物,是關公忠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標識。作為運城的“龍頭景區”,關帝廟景區首先成為當地文化旅游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2020年4月,《加強關公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出臺。按照方案,解州關帝廟景區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景區文物保護由關帝廟文保所承擔,景區經營權賦予新組建的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關帝廟文保所既相對獨立,又融為一體。文物保護和文物安全以關帝廟文保所為主,旅游經營活動以關公文旅公司為主。
“兩權分離”改革讓解州關帝廟景區發展駛入快車道,改革帶來的紅利日漸凸顯。
在關帝廟景區這一個龍頭景區“兩權分離”改革的帶動示范下,2021年,芮城縣永樂文化旅游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和萬榮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有限公司相繼成立,運城市三大涉及文物保護的國有文旅機構全面完成“兩權分離”,步入市場化運營機制。
改革激活運城文旅一池水。
今年1月至8月,全市46家A級景區和嵐山根·運城印象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309.81萬人次,同比增長47.66%,累計門票收入10032.91萬元,同比增長64.66%,累計經營收入22062.32萬元,同比增長34.02%……數據枯燥卻是運城文旅產業高質量最佳的說服力。
市委五屆七次全會提出,要聚力打造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抓好中秋節、國慶節旅游工作,全鏈條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升級,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幸福產業。
乘長風,赴萬里。全市上下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加滿油、把穩舵、鼓足勁,快干、實干、會干,全力以赴推動運城文旅產業全鏈條、全要素提質提速,加快建設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奮力推動運城文旅產業發展蹄疾步穩,不斷創造屬于新時代運城文旅產業發展的光輝業績!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