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從“運城名片”到“國家名片”

?——從《美麗中國·運城鹽湖》郵票發行窺探美麗運城

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2

記者 韓維元 張 越 孫 雄

9月5日,秋意初起的運城鹽湖在中條山的映襯下,顯得遼闊而詩意。

在運城鹽湖景區迎薰門外廣場,幾簇人群井然有序地排列等待著,其中有老有少,有本地的,有周邊地區的,還有來自喀麥隆和加拿大的國際友人。其實,讓這些人排隊等待的,不過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郵票上是運城的城市名片——七彩鹽湖。

當鹽湖的精彩被定格在這一枚小小的郵票之上,便如同為運城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讓更多的人通過“國家名片”去走進“國寶第一市”,帶著鹽湖的七彩光芒,把運城的故事與新姿郵寄給更多的人。

方寸之間盡展美麗中國

郵美麗中國,覽七彩華章。9月5日是2024年集郵周的首日,在當天舉行的《美麗中國·運城鹽湖》郵票發行活動現場,由中國郵政發行的《美麗中國(四)》普通郵票全套6枚面向全國發行。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是重要的對外宣傳載體。《美麗中國》是中國郵政遴選全國著名景點發行的系列郵票,旨在展現各省份具有標志性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整個系列每個省份只選一個景點,目前共發行3組16枚。此次發行的《美麗中國(四)》普通郵票一套6枚,“運城鹽湖”為第三枚,這是運城自然景觀首次登上“國家名片”,成為山西唯一入選《美麗中國》郵票的自然景觀。

入選這組郵票的鹽湖,位于運城盆地,面積約132平方公里,是山西省面積最大的湖泊。運城鹽湖是典型的硫酸鈉型內陸鹽湖,由于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被譽為“中國死海”。鹽湖內鹽畦阡陌縱橫,每當夏季來臨,湖中的藻類大量繁殖,在高溫、強光、微生物和礦物質的綜合作用下,各個鹽畦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形成了“七彩鹽湖”景觀。空中俯瞰,鹽湖宛如畫家手中的調色盤,七彩斑斕,堪稱奇觀。

“有幸入選《美麗中國》系列郵票,不僅是對我個人攝影作品的肯定,更多的是對運城鹽湖生態保護和開發的認可。”作為此次郵票上鹽湖圖片的拍攝者,運城日報社攝影記者閆鑫更像運城鹽湖的記錄者。從事新聞拍攝工作16年間,他拍攝的關于鹽湖題材的攝影作品數以千計。但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與幸運,“是鹽湖豐富的色彩變化為我的攝影創作提供了絕佳的素材,是鹽湖的美成就了自己。”

不僅是閆鑫,在活動現場展出的攝影作品中,還有其他專業攝影人以及許多攝影愛好者拍攝的鹽湖圖片,他們選擇用同樣的方式,向觀眾展現鹽湖不一樣的美。

“《美麗中國》系列郵票通過方寸之間的藝術呈現,向世界展示中國自然風光的多樣性和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運城鹽湖作為山西省‘唯一’入選,代表的不僅是運城和山西,更是我們中國美景。”《美麗中國(四)》郵票責任編輯王靜表示,運城鹽湖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憑借獨特的七彩景觀和厚重的人文底蘊登上郵票,是設計團隊在上千張圖片中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確定的,是實至名歸,更是眾望所歸。

方寸之間承載盬池春秋

在運城,幾乎人人認得“盬”字,因為它是專屬于運城的,專屬于運城鹽湖的。

運城鹽湖,舊稱“河東鹽池”,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一個專用字——鹽。因湖內銀波萬頃,浩渺廣闊,素有“千古中條一池雪”的美譽。運城鹽湖有4600年的開采歷史,是華夏文明的衍生地,是鹽文化和關公文化的發祥地,流傳有黃帝戰蚩尤、舜帝詠南風、伯樂相馬等傳說。

一池河東鹽、半部華夏史。這枚七彩鹽湖郵票的背后,承載著運城鹽湖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情感價值,它不僅僅是郵資的憑證,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4000多年前,舜帝在鹽湖岸畔撫琴彈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中條山的風,帶著草木的溫熱拂過百里鹽池,為百姓解除了憂愁、帶來了財富。

史料記載,運城鹽湖所產之鹽,早在商周時期就用于祭獻和貿易。到了唐代,采鹽在生產工藝上較西周以來的“集工撈采”有了重大突破,出現了“墾畦澆曬法”,即以人工墾地為畦,將鹵水灌入畦內,利用日光、風力蒸發曬制,改變了“自然印成”的原始方法,而且在鹽的結晶過程中,先民懂得在鹵水中搭配淡水,借以提高鹽的質量,加快鹽的結晶過程。

“墾畦澆曬法”的出現,是河東鹽池生產史上一項劃時代的重大變革。由于生產方式的改進,鹽的產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所產食鹽行銷地區擴大到今天的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地的160多個縣。唐大歷年間,全國財賦收入為1200萬緡。其中,鹽利收入為600萬緡,河東鹽池的鹽利達150萬緡。

“作為中華民族先民最早開采鹽的地方之一,運城鹽湖以自然之力賦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質基礎,以文化之根供給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源頭力量,可以說是集自然與人文之大成者。”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李雪琴認為,作為一座具有4600多年的采鹽史、70多年無機鹽開采史的鹽湖,運城鹽湖的貢獻可以用“未必光芒萬丈,但始終溫暖有光”來概括。

方寸之間彰顯發展理念

站在位于中心城區解放南路跨湖段入口處的網紅打卡地“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放眼望去,綿延起伏的中條山碧綠如黛,眼前的大道仿佛可以延伸到云端,被網友稱為“鹽湖拍照最出片的地方”。

道路兩側的鹽湖被若干堤埝分割成大小不一的鹽池,阡陌縱橫間,體態輕盈的反嘴鷸在湖中游弋嬉戲,三兩游人于環湖綠道漫步。千古滄桑的池神廟與莊重古樸的河東池鹽博物館交相輝映,一幀一畫組成了古今相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望著眼前的美景,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因過度開采而荒廢的化工基地。新中國成立后,運城鹽湖作為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生產基地之一,仍舊在不停地為生產服務。由于長期歸企業管理,生產經營活動偏重經濟效益,生態保護力度不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對很多運城人而言,過去的鹽湖給大家的印象主要是臭氣熏天、粉塵飛揚、污水遍布。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保護和發展中實現轉型,讓鹽湖承載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更好地呈現給世人成為新的課題。從2020年開始,運城實行“退鹽還湖、還湖于民”,在鹽湖保護范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活動,鹽湖走上了由工業湖向生態湖的轉型之路。

在實施“退鹽還湖”工作中,我市堅持“保護優先、文化為魂、山水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科學開展鹽湖周邊生態修復,推進池神廟、中禁門等池鹽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建設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舉辦“池鹽文化旅游周”節慶活動,打造運城鹽湖景區,讓鹽湖的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新時代得到充分彰顯。

“‘旅游’不僅是要讓游客來,更需要我們走出去,《美麗中國(四)》郵票面向全國發行,為我們創造了契機,我們將通過這枚小小的郵票,把美麗運城‘郵寄’出去,把新時代的運城‘郵寄’出去。”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衛靖表示,我市將圍繞打造知名旅游強市和山西省旅游熱點門戶,堅持文旅郵深度融合,打造“旅郵”文化新名片,“郵”出文旅新業態,推動運城文化旅游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運城形象、增進文明互鑒,不斷開創全市文旅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