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0
張秋明 張裕琴
初秋時節,走進新絳縣北張鎮博祥源種植專業合作社,只見叉車將粉碎的樹木碎屑鏟送到菌菇菌棒流水線上,一袋袋圓鼓齊整的菌菇棒魚貫而出,經工人師傅塑料覆膜后,擺放到菇架上短暫晾曬,隨后送到烘干房內加溫除濕。整個生產過程井然有序,鏈條運作,高效快捷。
該合作社有30余年種植香菇的歷史,實現從木屑加工到菌種培育再到食用菌生產倉儲“一條龍”產業鏈發展,特別是培育的新品種猴頭菇、靈芝等占領了高端市場,供不應求,前景很好。
該合作社理事長趙根生敏銳地意識到,雖然已經完全掌握“平菇制棒、發菌技術”,但是制棒、養菌、發菌、出菇全鏈條生產技術,制棒依然是致命的短板。從經營戶及自己生產香菇的操作反饋來看,以前手工制棒耗時費力不說,各種配料翻作不勻,晾曬不徹底,造成菌棒營養不均衡,容易腐爛變質,從而影響香菇的產量、質量和口感。
為從源頭解決這個難題,2024年年初,趙根生決定購置一套香菇菌棒生產流水線設備,資金預算大約70萬元。為支持食用菌種植產業,北張鎮黨委、政府將其納入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扶持范圍。加之自籌資金,還有新絳農商行澤掌支行為其授信30萬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今年4月,設備到位后,趙根生一方面抓緊菌棒生產車間建設,另一方面對招聘的人員進行操作技能培訓。6月底,對試生產的菌棒各項指標進行檢測,結果完全符合技術參數。襄汾縣、侯馬市、稷山縣及當地香菇生產戶,紛紛前來簽訂購買合同。兩個月時間,該合作社生產菌棒40萬余棒。
同時,趙根生吸納本村及鄰村脫貧戶、重點監測戶加入合作社。今年50歲的范金竹上有80多歲的母親常年臥病在床,下有兩個孩子在上大學,生活壓力很大。“合作社給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我在家門口務工,既能照顧家里,又有可觀收入。”范金竹說。
北張鎮是一個傳統農業鎮,食用菌已成為該鎮的主導產業,形成“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該鎮涌現出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優勢企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