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09
記者 陳永年
在平陸,解決困擾柿農多年的“紅葉病”難題;在夏縣,推廣耐高溫玉米新品種;在聞喜,引導發展天麻林下生態種植;在垣曲,研發推廣“谷子—油菜”輪作倒茬新模式……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倡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要制度。近年來,運城市科技局以省市兩級科技特派員隊伍為主體,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打通農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鄉村振興和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賦能、加持。
“美麗的病害”
每年九月中下旬柿子成熟前,在平陸縣,漫山遍野的紅葉成為令游客稱道的美麗風景。但對于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運良而言,美景背后可能還有其他的意味。
2022年,楊運良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來到平陸縣圣人澗鎮計王新村。該村是平陸縣柿子主產區,至今已有20多年種植歷史,全村柿子種植面積現有1900多畝,主要以鍋蓋大柿為主,少量種植陽豐、火葫蘆、吊紅等柿子品種,年產量達到250萬公斤,深加工柿餅達到25萬公斤,柿子產業已成該村的主導產業。
在村中調研,柿農們的一句話讓楊運良心中“咯噔”一下:“很多柿樹都得了紅葉病,每年在柿果成熟前,柿子葉就提前變紅、脫落,柿果也在樹上變軟、掉落,白白忙活一年。”
楊運良常年從事柿樹高效栽培及新品種選育研究,攻克“紅葉病”自然成了他當仁不讓的任務。他根據柿農的描述,查資料、與專家交流,強烈懷疑柿樹是得了圓斑病或角斑病。但這個結論只是推測,只有長期觀察和深入調查才能確定。
第二年,從柿樹發芽、出葉、結果,他認真觀察了一年時間,最終確定自己判斷是正確的,因為他在不正常發紅的葉片正反兩面,都看到了真菌侵染的癥狀。
“柿葉變紅,有的是正常的,有的則是柿樹染了病,染病后對產量和質量影響非常大,輕則減產三四成,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絕收。”楊運良確定具體病害后,積極聯系計王新村黨支部書記、柿樹專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通過開展室內技術培訓、田間指導、發放柿樹病害防治技術手冊等方式,進行宣傳講解,幫助村民將損失降到最低。
“其實這是柿樹的常見病,我們幫助柿農在冬季進行清園作業,把病葉、殘枝、病果等進行焚燒或深埋,同時按照管理規程進行噴藥干預。經過一年的努力,現在按照我們的要求進行管理的柿園,圓斑病基本得到解決,但還有一些柿農在觀望,需要我們進一步發動。”楊運良說。
據了解,楊運良所在的平陸縣科技特派團,針對柿樹產業發展需求,攻克關鍵技術3項,開展田間與室內技術培訓10次。同時,針對當地果樹、蔬菜、中藥材、油料等作物種植、加工存在的問題提供技術支持,全年田間指導30次,發放技術手冊3000份以上。
近年來,我市每年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涉農單位農業領域科技人員組建科技特派團,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主要由山西農業大學棉花研究所、小麥研究所、果樹研究所,運城市果業發展中心,各縣農業農村局、果業發展中心、畜牧獸醫發展中心等單位的農業專家構成。
我市自2019年開始積極探索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以滿足鄉村科技需求為宗旨,以服務特色主導產業為目的,以支撐縣域創新發展為導向,按照“圍繞產業找需求,根據需求選專家,院所牽頭建團隊,校地合作興產業”的工作模式,圍繞區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選派了一批優秀的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
目前,全市登記在冊活躍在基層一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共265人,其中省級科技特派員75人,市級科技特派員190人。
“從零到一”
8月底,聞喜縣科技特派團團長王曉民和他的團隊又一次來到聞喜縣石門鄉附近的一座山上,對他們種植的天麻進行測重。此時,天麻已經進入膨大期,兩個樣本一個重398克、另一個重276克。
“現在長勢非常好,下個月就可以收獲了。”王曉民說。
人工種植天麻,對于運城市而言是件稀罕事。這件稀罕事,要從科技特派員進村說起。
王曉民是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山藥運城試驗站站長,山西省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聞喜縣后,他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對當地的中藥材產業進行了調研了解。
在調研中,他了解到當地生長有野生天麻,不少村民都曾上山挖掘過。經過多次實地考察當地地理環境,結合天麻的生長習性,他確定了當地環境適宜天麻生態種植。結合當地政府以及部分企業對天麻種植的熱情,很快,王曉民就和企業負責人一起,赴湖北隨州考察交流,洽談天麻在聞喜的林下生態種植事宜。
最終,在科技特派團、石門鄉黨委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林下天麻生態種植基地項目成功落地石門鄉。該項目以聞喜縣商湯山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經營主體,在石門村、后交村、青山村試種天麻50余畝。
科技特派員介入產業發展后,通過借鑒食用菌菌棒育種的辦法,將天麻種植的時間由兩三年縮減至一年,同時對天麻生長的溫度、濕度、海拔等環境,以及接菌、移植等操作規程進行了完善和規范。
“我們通過研究,實現了天麻人工種植從零到一的跨越,為當地創造了一個新產業。同時,也探索出了運城中藥材生態種植模式,打造了運城林下天麻生態種植集群。”王曉民介紹說,“示范基地畝用菌棒800棒,每棒可產新鮮天麻四五斤左右,按市場價18元—20元估算,畝收入可達六七萬元,純收入3萬元左右。”
近年來,省市兩級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生產一線、田間地頭開展科技服務,圍繞果樹、蔬菜、糧食作物、設施園藝、土壤生態、中藥材、畜禽養殖與疫病防控等主要產業,通過現場培訓、線上指導、發放技術手冊等方式,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提升了我市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加速了全市鄉村振興進程。
2021年至今,全市科技特派員累計舉辦培訓205場次,培訓農民12851人次,服務鄉鎮43個,服務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46個,培養基層技術骨干240名,引進新品種117個、推廣新技術102項,編寫技術手冊8本。
“呼叫支援”
科技特派團剛進入垣曲縣,一個問題就擺在眼前:谷子如何更好地倒茬輪作。
谷子是垣曲縣的特色農產品,全縣種植面積約1萬畝。但谷子種植最多兩三年就需要倒茬輪作,要不就會發生產量下降、病蟲害增加等問題。在當地,最適合倒茬輪作的是油菜,但因為品種和管理原因,油菜的產量和出油率都不高,基本上就起個倒茬的作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較低。
群眾的難題就是科技特派員的答卷,但問題是整個科技特派團里并沒有專業研究谷子的專家,怎么辦?
垣曲縣科技特派團團長于章龍并不發愁,他說:“我們這個團隊雖然沒有專業搞谷子的,但谷子所是我們的兄弟單位,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山西農業大學以及下屬單位的人才、技術、成果優勢,依托科技特派團平臺,按需求呼叫支援,把各類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與垣曲縣種植大戶、合作社需求有效銜接,通過科研資源下沉,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說干就干——
首先是品種:通過谷子所專家對垣曲縣的特色品種“疙瘩谷”進行穗選,到海南提純1個—2個品系,建立2畝—3畝原種繁育田、1畝—2畝新品種引種示范田;同時,引進棉花所自主選育的甘藍型品種“晉油11號”,替代當地原來的老油菜品種用以倒茬輪作;
其次是技術:針對垣曲縣的氣候特點,圍繞油菜膜側寬窄行種植技術、不同播期油菜管理技術、谷子集雨節水栽培技術和不同種植模式栽培示范研究創新,有效解決了油菜品種選擇、茬口有效銜接、播期播量控制、播種模式優化、苗期分類管理以及水肥科學運籌等技術難題,制定了《夏播谷子栽培技術要點》和《山西南部冬油菜——夏播谷子輪作倒茬栽培技術規范》。
如今,油菜—谷子輪作倒茬新模式在改良土壤、平衡養分、提升地力、減輕病蟲害、美化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效果明顯,特別是油菜的經濟效益,提升了一倍。據統計,2023年垣曲縣采用“谷子—油菜”輪作倒茬新模式近3000畝,農民增收100余萬元左右。
市科技局局長李霖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市委書記丁小強‘把科技特派員這支隊伍的作用充分發揮好”的批示精神,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上聯高校、科研院所,下接廣大農戶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通過科技人才下沉、科技服務下鄉、科技資源共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為鄉村振興賦能添智,把科技特派員隊伍打造成一支‘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宣傳隊,扎根基層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服務隊,引領三農創新創業、增收致富的先鋒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