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蒼頭村與唐代龍門倉的歷史淵源

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01

□吳曉征

河津蒼頭村是一個千年古村,瀕臨黃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歷史上,這里曾經設鎮立渡,是晉陜兩省重要的交通要津。

蒼頭行政村由蒼頭與嶺里兩個自然村組成,總面積約40平方千米,全村居民600余戶、近2000人口。

據《蒼頭村志》記載,蒼頭和嶺里兩村最早的位置在村西南的藥葫蘆灘,由于黃河水害,歷史上兩村曾三次搬遷,最后落腳于黃沙嶺一帶。

蒼頭村最早叫“倉頭村”,嶺里村最早叫“糧儲村”,而與之比鄰的柴家鎮汾河岸邊有蒼底村,亦名“倉底村”。據此分析,此三村均與儲糧有著直接的關聯。

(一)

查閱史料,唐代河津曾置有龍門倉。《通典》食貨中記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在河中府龍門縣黃河岸邊。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載:開元二年,置倉于此,曰龍門倉,城蓋濱河要口矣。據此推斷,倉頭、倉底、糧儲村名均有可能由龍門倉而來。

龍門倉是唐代六大官倉之一,建于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規制寵大,倉儲極豐。《通典》食貨中載:唐天寶八年統計,官倉中的北倉、太倉、含嘉倉、龍門倉等六大糧倉,共儲糧12656620石。倉城有城墻,駐有重兵,并設有管理人員,有專門運糧漕渠、道路等設施;太原、永豐、龍門諸倉,每倉設倉監1人、丞2人,掌其倉窖儲積;龍門倉設錄事1人、府2人、史4人、典事6人、掌固4人。

龍門倉為何要設在蒼頭鎮?這與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水利條件有很大的關系。

河津北有呂梁山脈,東連汾河河谷,南臨峨嵋臺地,山川峪口,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的沖積扇連成一片,良田千頃,阡陌縱橫,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優越。遠古時期,后稷教民稼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西漢時期,政府興修水利,引渠灌溉,大量的灘涂資源得到有效開發。據《前漢書·溝洫志》載:“穿渠引汾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耎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上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

唐初,河津的水利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瓜峪渠、十石壚渠、馬鞍塢渠和遮馬峪渠等灌溉工程相繼修建。北起各峪口下的沖積扇,南到汾北平原的中部,都可以享受灌溉之利。除引泉水灌溉之外,另有多條導洪澆地渠道。今僧樓、樊村一帶的天澗、大澗、西長澗等,都是當時引洪的主要渠道。而汾河沿線各縣,大批水利工程的興建,有力推動了糧食生產,晉南地區也因此成為唐代的糧食生產供應基地。

(二)

河津坐擁兩河,歷史上碼頭林立,交通便利。黃河出禹門口向南,依次設有禹門渡、清澗渡、蒼頭渡、葫蘆灘渡;汾河由東向西依次有百底渡、馬家河渡、修福渡等。1987年山西省地方志編委辦編寫的《山西黃河今古》中載:在開發黃河航運方面,最著名的一條是“渭河——黃河——汾河”航線,這條航線唐時期最發達。當時,這條航運水道十分可觀,整日船只來往不絕,晉中的木材,晉南的糧食,都是通過這條航線運往長安。長安的官員去中原執行公務,也是通過這條航線前往,這些都成為龍門倉設立的先決條件。

開元二年,唐政府在黃河、汾河兩岸選址建設龍門倉,挑選相關官員主政河津,確保了龍門倉的建設和管理。從近年陜西、河南出土的河津唐代官員墓碑上,我們發現了當時龍門倉的管理者元大謙和嚴仁。元大謙,字仲和,洛陽人,開元五年拜龍門縣令,開元六年死于任所。嚴仁,字明,余杭郡人,在任絳州龍門縣尉期間,“奉公忘私,克勤夙夜,妻子罕見其面……”,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十月十七日病逝。

根據墓志銘和史料記載,元大謙、嚴仁均為唐代開元年間絳州府龍門縣官員,在位期間勤勉敬業,為官一方,造福于民,贏得了良好口碑。龍門縣令元大謙卒于開元六年任上,距開元二年設置龍門倉僅過去四年。嚴仁曾任隴州司倉參軍(司倉參軍就是指古代專管倉庫官員的職務),管理倉庫經驗豐富。他們很有可能就是龍門倉的建造者和管理者。

(三)

蒼頭鎮位于藥葫蘆灘,灘涂面積十余萬畝,岸基臺地南北狹長,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清光緒版《河津縣志》關隘中載:縣正西為蒼頭鎮,臨河東岸古有渡,今廢;兵制中載:乾隆二十八年,蒼頭鎮營房十間,墩臺一座,兵防三名。圖例中載:在黃河西岸有蒼頭渡,蒼頭渡南有杜家屯、千戶營、遠停、葫蘆灘等20余個村落。

作為濱河津渡,蒼頭古鎮商賈云集,店鋪連街,寺廟樓宇撥天繞云。《蒼頭村志》載,古鎮東西兩條大街直通渡口,南北大街橫貫中央,鎮北建有禹王廟,氣勢宏大,壯觀無比。鎮南有祖師廟、城隍廟、老君廟等,四周有后土廟、鐘鼓樓,老爺廟、土地廟、馬王廟、娘娘廟等。歷經千年,這些古跡均在河洪中逐漸淹沒消亡。在今蒼頭村所在地一帶,還有震天炮臺、烽火臺、窨子墻、殺人溝、墓園等遺跡。村民張志軍家中,還存有蒼頭古鎮關帝廟嘉慶四年浮刻板半副對聯,內容為“稱帝封王三國英雄誰出右”。

而蒼底渡古稱修福渡。元代王思誠《河津縣總圖記》載:汾水修福渡,縣南八里。清光緒版《河津縣志》鋪號中載:南路十里倉底鋪、二十里小梁鋪、三十里衛村、集賢鋪,接榮河界。由此可以看出,蒼底渡不僅是汾河古渡口,而且是古時河津通往南路驛道的中轉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據此推斷,蒼頭渡、修福渡均為龍門倉的主要運糧渡口。而蒼頭、蒼底、糧儲三村因龍門倉的興建而得名。在古漢語中“倉”通“蒼”,又因“蒼”字所代表的“蒼龍”“蒼天”是人們心中強大的信物,因此后來“倉”被改為“蒼”,故叫蒼頭村、蒼底村。

歲月流逝,蒼頭古鎮的繁盛在黃河咆哮中早已煙消云散。如今,隨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的開通,蒼頭驛的規劃建設,蒼頭這個千年古村正在全力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詩和遠方。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