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31
□記者 李婉玉 文/圖

7月28日,運城市旅行社協會組織全市13縣(市、區)30余家旅行社前往永濟市開展研學考察觀摩活動。
此次研學旅游活動選取鸛雀樓景區、堯王臺景區、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博物館、惠暢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和永濟博物館作為觀摩地點,旨在深挖該市文旅資源,優化研學旅游、歷史人文線路,打響“永濟研學”品牌。
一縱一橫間
煉就百年工匠
一經一緯,梳理千年文化;一針一線,彰顯中國智慧。一縱一橫,練就百年工匠;一花一色,織就中國色彩。
2021年,惠暢土布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織布體驗
對于孩子來說,我們的被褥是怎么做出來的?棉花到底長什么樣子?課本上外婆家的紡線車到底是個什么物件……
所有此類疑問,在國家級非遺項目生產基地惠暢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可一站解決。
在這里,不僅可了解粗布的制作工藝,還可親身體驗土布的制作過程。
從采棉到上機織布,其間要經過軋花、彈花、整棉絮條、紡線、打線、染線、漿線、打筒、纏穗、經線、刷線、整花型、整經做緯、織布、修布、捶布等幾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可親自上手體驗。
一座博物館
守望蒲坂風云
追尋蒲坂風云,于2015年8月開放的永濟博物館當是首選。
永濟博物館展廳分上下兩層,展示永濟精美文物2000余件。
藏品有石器時代石器、戰國青銅器、漢代陶器、北朝佛教石造像、隋唐石刻石造像、唐金銀玉鳳冠飾件、唐宋各式瓷枕、明代佛經木印刷版、明代青銅佛教造像等。
館內陳列以“永濟歷史”為主題,分設“蒲坂春秋”“古渡風云”“蒲州風韻”“蒲劇之鄉”和“近現代史上的永濟”5個基礎陳列。
展館內容豐富,利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采用圖文說明、模型復原、實物展示、沙盤再現等表現形式,全面展示永濟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
一座堯王臺
見證古往今來
堯王臺是堯舜禹三大古帝實行“禪讓制”的見證地,是中華之魂“公天下”、古代和諧社會的見證地,史稱“堯山”“鳳凰山”“九州疙瘩”。
這里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條山保衛戰的主戰場,如今,是永濟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
目前,景區有堯臺三廟、蒲坂古街(左圖)、半山農耕園、九州高臺等十多個景點可供參觀游覽;有膳食宮、古蒲州文化街、民俗小吃;有窯洞民宿,房車、星空、貝殼民宿,萌寵樂園,懸崖餐廳等滿足人們對“吃、住、行、游、購、娛”自然、生態、綠色、康養的需求。
景區周邊民間傳說頗多,“堯王訪賢”“堯舜禹禪讓”“堯天舜日”“禹分九州”“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九宮”“舜德孝天下”至今還在當地廣為流傳。
鐵牛出盛世
作伴蒲津千年
蒲津渡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首次發掘的大型黃河古代渡口遺址。
1991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省、地、市文物部門組成了聯合考古發掘隊,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科學的清理發掘,完整出土了唐開元十二年(724年)鑄造的鐵牛4尊、鐵人4尊、鐵山兩座、鐵鐓柱4個、七星鐵柱1組、明代護岸石堤70余米、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記事碑1通,見證了大唐帝國的輝煌。
4尊鐵牛,是中華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發現,也是目前我國乃至全世界發現同時期最大的鐵器群。
登頂鸛雀樓
俯瞰大河奔流
一首詩帶“火”了一座樓。
鸛雀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因時有鸛雀棲息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后被焚毀,重建于1997年。
鸛雀樓地處黃河之濱,西依黃河水,南枕中條山,總高度達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
登頂鸛雀樓,仿佛處于高空之際,遠可眺舜都遺址,近可瞰黃河之水天上來,穿越時空,感受古代文人登高望遠的豪情壯志。
值得一提的是,鸛雀樓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專家多方考察搶救和重新創作設計。鸛雀樓是截至目前國內唯一采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筑。
樓體內部共6層,每一層設有不同的展示主題,通過壁畫、雕塑等表現形式,展現河東歷代人文景觀,再現歷史悠久的華夏文明。
來吧,到永濟,登鸛雀樓頂,瞰大河奔流,品千古詩詞,尋文化足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