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30
楊 琳
近日,在市體育公園,火爆“出圈”的“粉一啵”城市巡游車于傍晚6時準時和游客見面,頂流鹽精靈、運城特色大盤雞、七彩鹽湖等含有我市特色元素的文創產品紛紛亮相。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排起長隊,領取打卡冊與文創紀念品,并與“粉一啵”城市巡游車合影留念。
普通商品有了文化“附加值”,傳統文化有了新創意,折射出我市對人文經濟學的理解和運用。
人文經濟共生,激蕩澎湃動力。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社交媒體的滲透,人們去一座城市打卡,已不再滿足“到此一游”,更追求情感和精神層面的深度體驗,分享能夠直擊心靈的城市爆點。什么最能打動人心?是歷史文化,這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個性、稟賦所在,也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毋庸諱言,人文經濟學就是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相融合的新發展觀,通過文旅場景的推陳出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城市從“出圈”變為持續“破圈”。這,是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把鑰匙,也是解讀高質量發展的“最佳角度”之一。
人文經濟的核心是以文化為支點創造新需求,重在增強文化的體驗價值和轉化能力。立足進一步激活消費需求,必須打造有創新性、有品質的高質量文化產品來活躍消費市場,通過搭建人文經濟融合共生的“小場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滋養的“大需求”。從春節前媲美《千與千尋》的“水上列車”唯美爆火,到“五一”時縱覽鹽湖美景的006號燈桿浪漫“出圈”;從運城博物館涵蓋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精美珍寶圈粉無數,到東湖早市讓人大快朵頤的河東美食引來洶涌人潮……將具體的文化場景轉化為人文經濟落地實踐的窗口,讓創造城市財富的新經濟源泉充分涌流,我市在這方面雖牛刀小試卻已斬獲頗豐。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肌體”里,人文與經濟像是相互纏繞的“雙螺旋”,孕育著可持續發展的生命DNA。壯大運城人文經濟,以“人文”興城可謂正當其時、未來可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