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24
“您好,我是絳縣公安局民警,想了解一下您對民警在處理您的案件過程中,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嗎?”近日,絳縣居民王先生接到了來自該局的電話。
之前,王先生買東西時,發現手機被盜,便撥打了110報警電話求助。絳縣公安局古絳派出所民警接到報警后,通過細致摸排、視頻偵查,僅用3個小時就將盜竊嫌疑人郭某抓獲,并將被盜手機返還。
“過去報案后想了解案情,需要到公安機關找相關民警詢問;現在是民警打電話找當事人問反饋,就沖這態度,我也要點贊!”王先生說。
這一變化還要從今年年初絳縣公安局根據省公安廳、市公安局接處警工作規定建立的警情“日清月結”盯辦機制說起。
“警情處置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處置好警情就等于抓好一半公安工作”。為此,絳縣公安局探索建立警情“日清月結”盯辦機制,當日警情當日結,實行全警參與、全要素管控、全流程監督、全閉環處置,確保每一起警情有人盯、每一宗案件有人辦、每一件事情有結果、每一個動作不走樣,實現警情動態清零。
建立機制 日清月結
“我是古絳派出所民警薛博方,已到達轄區佰潤和小區,開始處理居民糾紛警情。”7月10日,在接到110的派警任務后,薛博方和同事5分鐘趕到現場,并向絳縣公安局指揮中心報告了到達現場的時間。經過民警現場耐心調解,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和解。
與此同時,在絳縣公安局指揮中心,接警員蔣思宇也收到了古絳派出所的反饋。“10分鐘,這是民警趕到報警地點的時限。”蔣思宇說,“接到處警指令的辦案單位,原則上城區10分鐘、農村20分鐘要到達現場處置,且出警后4個小時內必須有初步處理結果。”
近日,4名離家出走男孩的家長急匆匆來到絳縣公安局安峪派出所,稱他們的孩子負氣離家出走,失去聯系,請求民警幫助尋找。
安峪派出所在接到警情后的半個小時內,組織數十名網格員加入尋人隊伍,并在孩子走失的10個小時內,找到了4名男孩。
“越早趕到現場,就能越早處置警情,控制事態。”絳縣公安局局長張建林說,“‘警情清零’針對的是24小時內的警情,必須全部進入處置程序,及時開展初查、取證和受立案工作。”
“為此,我局制定出臺了110報警服務臺接警工作規范,進一步明確了‘三反饋’機制,即反饋到達現場時間、反饋現場情況、反饋警情處置結果。”張建林介紹,對于24小時內未查結的警情,該局堅持“月結”制度。該制度緊緊圍繞“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建立專業化打擊隊伍,把該局刑事偵查中隊由過去的綜合偵查轉變為專業偵查,并建立視頻偵查中心、電子數據分析中心等,賦能偵查辦案,確保案件辦結率和破案率。
今年以來,該局化解矛盾糾紛567起,同比增加443起,化解率上升357%,查結行政案件227起,同比增加59起,查結率上升35%;偵破刑事案件137起,同比增加20起、破案率提高17%。
全警參與 全程盯辦
“本周我們所的糾紛類警情有23起,求助類警情有17起,目前都已妥善處置。”在絳縣公安局的會議室里,古絳派出所所長衛斌卿正在匯報本周警情處置情況。接下來,19個一線辦案單位的負責人,會依次匯報工作和接受“點評”。
為了在周例會上發言有底氣,各派出所不斷強化早會制度,更深更細介入警情。
該局還建立了警情處置偵查平臺,“目前,只要打開警情處置偵查平臺,警情的類型、進度、處理結果等都一目了然。”該局法制大隊負責人說。
同時,該局相關部門根據平臺信息,實時監督一線辦案單位的履職情況。指揮中心監督到場時間、法制大隊監督案件辦理、督察大隊監督執法規范……
這勢必會增加民警的工作量。翟鑫濤是古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根據盯辦機制,翟鑫濤每次出警都要把警情處置的結果上傳至平臺,并面對多部門監督。盯辦機制實施伊始,翟鑫濤還感覺不是很理解。
“不論矛盾糾紛調解,還是案件查辦,盯辦人員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會向我們通報,督促及時整改,這大大減少了執法過程中的失誤。”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翟鑫濤漸漸感受到了這項機制的好處。
“盯辦機制就是讓每個警情從接警到處置,過程有人監督、問題有人指出,確保警情處置到位,給群眾一個滿意的交代。”張建林說。
今年1月至6月,該局因警情處置不規范引發的投訴、信訪等,數量同比下降16.7%。
電話評議 問需于民
民警工作做得好不好?警情處置得滿不滿意?對于公安工作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在做好警情處置的過程中,還創新回訪制度,通過撥打電話對警情進行回訪,以此來促進民警規范執法,改進民警的工作作風。”該局法制大隊負責人說。
今年1月,該局組織安排治安大隊對矛盾類警情進行回訪、法制大隊對案件類警情進行回訪,內容包括群眾對接警態度、出警時間、警容風紀、現場處理等環節進行評議。目前,該局已電話回訪880人次,滿意度100%。
“警情‘日清月結’盯辦機制實施以來,從縣公安局到基層派出所,每天都對警情進行調度、復盤,不僅及時跟蹤案件偵辦進展,還通過執法記錄儀回放,發現問題第一時間通報并整改。”張建林說,絳縣公安局將最大限度以責任之“塞”堵住安全之“漏”,確保每一起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警情都能得到快速、有效處理。
記者 樊朋展 張蕊彤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