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08
“有事就有饃。”在被譽為“花饃之鄉”的聞喜縣,面點師們和面、壓皮、裁切、擺造型,融入現代元素,“變魔法”般實現萬物皆可“蒸”,花饃以多變造型頻頻“出圈”。咂摸著這口饃的余味,齒頰留香間可感受我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原汁原味”。
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在數字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非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目光,成為他們追逐的“國潮”新風尚。日前,一平臺發布的《2024非遺數據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傳承和傳播非遺,“95后”“00后”成為生力軍;最愛看國家級非遺相關內容的則是“00后”和“60后”。“年輕面孔”走進非遺,青睞傳統文化,以其嶄新的視角和熱情,為傳統文化遺產和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非遺的傳承與創新。
知所從來,方明將往。非遺的魅力,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不斷的傳承與創新。可沉浸式體驗的掐絲琺瑯釉畫,直播間內一上新便被搶購一空的絳州澄泥硯,訂購熱線火爆的手工金銀器……各式各樣的非遺視頻和直播帶動市民游客“種草”、打卡及消費,而年輕人作為這一風潮的引領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將我市非遺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成為新時代的“社交符號”,讓非遺從“養在深閨人未識”變成“飛進尋常百姓家”。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而旅游是非遺保護、傳承和利用的重要渠道。運城非遺就像一條河流,匯集了河東兒女千百年來的智慧和心血。我們要通過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在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釋放文旅經濟新活力。
(楊 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