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6-07
“這就是蚩尤呀!好生猛。”
6月4日,雨后初晴,條山氤氳,坐落在鹽湖區東郭鎮蚩尤村的蚩尤部落文化館,陸續進來幾位參觀的游客。看到館內迎面矗立的蚩尤像,游客們不禁感嘆。
蚩尤,一個穿越了千年風雨的名字,至今仍有著特殊的含義與別樣的魅力。

蚩尤部落文化館內矗立的蚩尤像
眼前這尊雕像,高大威猛,那自然流暢的肌肉線條,彰顯著“中華三祖”之一蚩尤的強壯與不凡。
何為“中華三祖”?
“中華三祖”,指的是約5000年前的炎帝、黃帝與蚩尤。1992年,有歷史學家提出“三祖文化”,第一次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并排在一起。這一提法打破了傳統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
那蚩尤又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作了哪些貢獻?

“涿鹿之戰”微縮景觀(一角)
館內的圖文資料這樣講: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也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發展。他們借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谷物種植,已經開始由采集、漁牧、游牧向農耕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貢獻。
那蚩尤與河東又有著怎樣的聯系?
能夠查閱到的相關資料有:“黃帝殺蚩尤于中冀,蚩尤股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比較有名的“涿鹿之戰”印證此載。還有記載說,“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紅,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除此之外,蚩尤村也許是最好的明證了。據了解,每年六月初六,該村都會舉辦祭祀蚩尤活動。如今,氣勢恢宏的蚩尤部落文化館又立于蚩尤村之中,更有助于人們全面了解蚩尤。
“我們通常老說炎黃子孫,基本忽略了蚩尤這位人文始祖,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蚩尤。”市民李天博說,“建了這個文化館,河東人要多來看看,不僅要對蚩尤有個了解,更要對綿延千年的中華文明有所知曉。”
館內還介紹了全國各地現存的蚩尤紀念館,有重慶彭水的蚩尤九黎城、貴州的龍泉山蚩尤文化園、河北的涿鹿故城、山東陽谷的蚩尤陵等。
你心中的蚩尤長什么樣?你還想了解蚩尤的哪些故事?不妨抽出點時間,到條山腳下、鹽湖岸畔的這個蚩尤部落文化館轉一轉。誠然,這個蚩尤部落文化館已和鄉遇·劉范民宿藝術村、嵐山根·運城印象、南山新境市民廣場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環鹽湖旅游景點。
記者 景斌 攝影 記者 張國平 景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