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6-05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走進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透過文物、雕塑觸摸運城的“文化掌紋”,聆聽千年鹽湖的歷史回響;
漫步于河東成語典故園,掃描二維碼,黃帝鑄鼎、嫘祖養蠶、司馬光砸缸等千古流傳的故事御南風而來;
萬眾矚目的大型沉浸式游園演出《宋韻·南風歌》如夢如幻,絕倫飄逸的舞蹈、炫彩奪目的光影,再唱“宋韻”,又歌“南風”……
平浦橫拖一匹練,千古悠悠看運城。數千年來,大河滔滔、洶涌奔騰,在這里孕育了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運城,因鹽而興、因鹽建城、因鹽得名,鹽文化的傳承發展,讓古老鹽湖在新時代煥發“年輕態”。

游人在河東成語典故園游覽。記者 閆 鑫 攝
擴容改版,打造鹽文化“新基建”
姜嫄生民、伯樂相馬、司馬光砸缸……一座座惟妙惟肖、充盈著河東文化元素的青銅雕塑“開門迎客”。
今年1月16日,運城文旅新名片——河東成語典故園正式對游客開放。這,是市委、市政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獻給全市人民和廣大游客的一份厚重文化大禮。
河東成語典故園位于鴨子池生態綜合提升工程項目區域,整體雕塑游覽路線約1.98公里,包括60組(座)公共藝術雕塑、兩座主入口標識構筑物,以及基座、瞭望臺外立面改造、燈光輔助照明、標識標牌、名人名家賦詞牌等配套設施,60組雕塑沿鴨子池主廣場和景觀道路環線帶狀點位分布安裝。另外,每一處雕塑前都有智慧導覽服務,游客掃碼后進入小程序,即可開啟免費語音播報講解,沉浸式體驗河東故事、領略河東文化。
成語典故,是中華文化寶庫里獨具魅力的國粹,馨韻悠然,夭夭其華。河東成語典故園經過高標準規劃設計,通過傳統雕塑、立體雕像、影像藝術等形式演繹成語典故的豐富內涵,使成語典故從書本中“走”出來、“活”起來,可視可觸可聽,更具有生命力。
“千古中條一池雪”,河東人對鹽湖有著特別的感情。運城鹽湖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鹽田景觀,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歷史價值,在文旅融合方面有著巨大潛力、獨特優勢。
鹽湖北岸,古稱臥云崗,曾經僅有自唐而建、全國唯一祭祀“鹽湖之神”的池神廟。近年來,作為鹽湖區文旅融合“雙十”工程之一,鹽湖區投資約3.5億元,實施了池神廟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新建池神廟南門,使池神廟舊貌換新顏,重新煥發神采。同時,以池神廟為依托,新建南北廣場、河東池鹽文化博物館等占地515畝的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
今非昔比臥云崗。曾經的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的生活區,如今早已“換了人間”。東臨解放南路跨湖段,西邊緊靠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中禁門北廣場——這個開放性的便民廣場上,“冀方賓貢”牌坊、《河東鹽池之圖》銅畫及游廊、軒亭等景觀可謂滿目錦繡。
沿著北廣場上主干道往南,是“一體兩用”的中禁門:遠遠望去,中禁門高大巍峨,門洞深邃幽長、涼風習習,是守護鹽湖的一道重要防線;走近些看,中禁門里“藏著”一個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的河東池鹽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一樓大廳里,專為河東鹽湖而造的“盬”字巨幅藝術造型驚艷絕倫,拉開了運城鹽文化的歷史序幕;“瑞鹽天成”“國之大寶”“鹽務專城”等展廳里,別具匠心的結構設計,承載歷史的展陳文物,栩栩如生的多媒體畫面,全面展示了鹽湖的前世今生、歷史演變;“鹽化時代”“世紀之約”展廳,鹽湖由鹽轉硝、“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的華麗蝶變令人感慨萬千。
池神廟變身“池鹽文化博覽園”,其嬗變可謂破繭成蝶。自2021年11月3日開始試運營的河東池鹽博物館,與大氣磅礴的池神廟南北廣場交互輝映,眾星捧月般簇擁著千古滄桑的池神廟,一個氣吞山河的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橫空出世,與長期以來“單腿”支撐鹽文化大廈的池神廟形成巨大反差。
與“鹽文化”蔚為大觀的河東池鹽博物館相比,站在中禁門南廣場看到的鹽湖風光更為壯觀。放眼眺望,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與淼淼鹽湖、巍巍中條融為一體,仿佛形成古與今、山與湖、人與自然的歷史對話,共同構成了地方獨特而又寶貴的文化景觀和旅游資源。
從占地100多畝的“池神廟”,到占地500多畝的“博覽園”,臥云崗騰籠換鳥加速華彩蝶變。如今的河東池鹽博物館,與大氣磅礴的池神廟南北廣場交互輝映,眾星拱月般簇擁著千古滄桑的池神廟,一個氣吞山河的鹽文化博覽園橫空出世,也成為河東鹽文化新高地、運城文旅的新地標。
以旅彰文,讓鹽文化“潮”起來
今年“五一”期間,“鹽湖拍照最出片的地方”——運城解放南路跨湖段006號路燈著實火了一把。游客的手機屏幕上,通向天際的解放南路跨湖段將斑斕的鹽湖、蒼翠的條山、整潔的城市串聯起來,山水相依、人城相融,令人拍案叫絕。
以打造河東池鹽文化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為目標,集綠色、人文、康養于一體的運城鹽湖,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各地游客驚羨的目光。
每當夜幕降臨,位于鹽湖北岸的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內,精彩上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宋韻·南風歌》,帶領游客零距離體味鹽湖的“前世今生”。宋韻悠悠、南風曛曛,盬鹽為脈、文化為引,有料又有趣,一經推出,迅速“出圈”。
由運城關公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國內一流團隊打造的《宋韻·南風歌》,采用飛翔設備系統、多媒體空間模擬系統等創新演出技術,以宋代文化為藍本,包括迎賓盛典、鹽運時辰、千里江山、盬鹽春秋、南風歌等10個篇章,讓觀眾在一步一景間感受河東先賢的家國情懷和北宋時期鹽運之盛,從而開啟了一場池鹽文化的探源之旅。
河東鹽商與妻子在鹽湖邊依依惜別,浪漫的愛情故事與宋代鹽商的誠信精神相得益彰;隨樂起舞,“即興創作”的大宋水墨山水大成之作《千里江山圖》令人嘆為觀止;“王安石”與“司馬光”激烈論辯,延續一千年前的政治爭論……以直上云天的長梯為背景,宋代獨有的宮廷舞蹈、市井生活,讓穿越千年的“宋韻”風雅無比驚艷、直抵人心。
截至目前,《宋韻·南風歌》已演出60余場,觀眾近3萬人次,借勢火爆“出圈”的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成為運城、臨汾乃至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一個旅游熱點。
疏源浚流,與古為新。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真正保護,不是將其束之高閣“供”起來,而是讓它們“潮”起來,通過挖掘內涵,再配上時尚創新的文藝表達,展現其獨特魅力,讓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遂時而新”、一路生花。
“鹽池人杰地靈、鐘靈毓秀,此乃祥瑞之地,朕心甚慰,今與諸位百姓在這鹽池神廟進香祈福……”4月18日至5月5日,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推出《康熙巡游》演藝活動,以盛大場景再現康熙巡游鹽池的場景,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去年策劃的‘宋韻·南風歌’火出圈,而‘康熙巡游’不同于‘宋韻·南風歌’單純沉浸式游園的形式,更側重于挖掘鹽湖在歷史長河中潛在的、有價值、可傳播的文化根脈。為還原康熙駕臨河東、閱視鹽池這一盛景,我們團隊精心編排巡游儀式,并增加了一些與游客互動的環節。”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藝術團演藝總監張林介紹說。
“駕進中禁門,御薰風樓,閱視鹽池。”據悉,大型情景式演出《康熙巡游》,還原了康熙皇帝駕臨河東、視察河東鹽池的盛景。景區精心編排巡游儀式,讓廣大游客在集互動、游樂為一體的沉浸式演出中,感受河東大地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脈。
恢復“綠脈”,挖掘“文脈”,匯集“人脈”。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運城獲評全國最受游客歡迎的小眾旅游目的地第二名,而鹽湖成為每一位來運游客必去的旅游景點。以運城鹽湖為藍本,一場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華彩樂章正在浩渺煙波中奮力奏響。
“滿格”起跑,搶灘鹽湖保護利用新高地
“百萬年前的一個超級湖泊,演變成一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老湯’……”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特別節目《會變顏色的湖泊》在CCTV-10播出。
節目從微生物角度分析了運城鹽湖變色的原因,揭示了古老鹽湖里隱藏的遠古微生物,它們是鹽湖色彩斑斕的原因,也是鹽湖轉型升級的科學依據。新時代鹽湖的發展,將從這些特殊微生物入手,推動鹽湖從生產到生態的轉變。節目里,運城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李新教授接受專訪,給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2023年6月16日,山西省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在運城學院掛牌。研究院由運城學院和山西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組建,組織機構設于運城學院。該院以推進鹽湖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講好鹽湖文化故事為核心,整合生命科學、化學、歷史及文化旅游等相關學科,協同推進鹽湖生態和文化高質量發展。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有力舉措,標志著運城鹽湖的研究和發展走上了快車道、進入了新階段:
2023年11月7日,“聚河東 話未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思客會第一場分論壇——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討會召開。與會學者、專家見仁見智,為運城鹽湖高質量發展、重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及新路徑;
2023年11月25日,運城學院副教授楊強參加了“鹽文化的新時代價值與使命學術研討會”,并向會務組提交研究論文《新中國運城鹽化工業的起步與發展》;
2023年12月18日,運城學院鹽湖研究專家王冠孝和閆靜參加了由市鹽保中心組織的“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討會”,從不同專業角度對鹽湖文化生態保護與利用提出了設想和建議……
截至目前,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成立之初“揭榜掛帥”的10大研究項目已立項并進入研究階段;圍繞鹽湖研究獲批項目31個,其中國家級項目3個、省部級項目25個;參與的《千年鹽湖系列叢書》《運城地域文化通覽》編撰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院“嗜鹽微生物利用”團隊從鹽湖中分離出嗜鹽細菌菌株,并發現新物種15個。
與此同時,由市科技局牽頭組織,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還與市鹽保中心、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報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在省社科聯的支持下,該研究院與市社科聯、市鹽保中心聯合成立了山西省鹽湖保護利用學術研究交流基地。
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運城學院院長岳澎教授表示,鹽湖是一個生態資源寶庫,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寶庫,更是一個科研資源寶庫,要努力把鹽湖打造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典范之湖”。
此外,我市還持續開展“河東鹽文化調研萬里行”活動,沿著河東鹽曾經輻射的區域,前往陜西、河南等地,探尋鹽歷史遺跡、收集鹽歷史傳說、整理鹽歷史民俗、歸納鹽衍生文化,為鹽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歷史文化支撐。
“調研行打破了河東鹽池歷史研究的局限性,對傳承發揚河東池鹽文化、探尋鹽文化根脈等具有重要意義。”參與調研行活動的運城學院學報主編、河東鹽文化研究所所長咸增強說。
以鹽為媒,共襄盛舉。鹽湖歷史文化歷久彌新,內涵在不斷豐富、外延在不斷拓展、境界在不斷提升。如今,運城這座鹽鹵浸泡過的城市,正全力用好歷史饋贈給這片土地的寶貴資源,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明發展提供前行的能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