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30
□楊穎琦
“我們是個年輕的節目,究竟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當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再一次喊起這個口號時,那個熟悉的節目又回來了。
闊別3年,踏浪歸來。近日,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再度與觀眾見面。從文化印記的追尋到文化脈絡的守護,再到中華文化的傳承。自2017年《國家寶藏》第一期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以來,博物館里的文物化身一位位講師,將它們背后的歷史故事一件件講述,把博物館帶到了大眾的面前,掀起了一場“文博熱”,真正地讓國寶“活”了起來,也讓觀眾們足不出戶,通過電視、網絡就能完成視通萬里的審美體驗。

《國家寶藏》第四季延續前三季“前世今生”的展演模式,圍繞水利、水運文化等主題,繼續將國寶文物的歷史內涵和現實意義相融合,對文物進行了新的時代解讀。節目以國寶文物為載體,講述歷史故事;以人為媒介,演繹歷史時空;以故事為依托,在向觀眾訴說一個個精彩歷史故事的同時,也引人思考,帶領觀眾一起探尋歷史背后的記憶價值。舞臺設計運用聲光電等新科技,建構起國家情懷和民族記憶貫穿的視聽空間。
這一季,《國家寶藏》將帶著觀眾走進九大文博機構——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汲閩流、渡星宿、跨松嫩、攬香江、臨海河、歷三峽、溯贛水、涉淮右……當文明的風帆涉過時空的長河,九座保存文明密碼的寶庫宛如九座連接古往今來的橋梁,攜手回答世界的問題:我們中華文明究竟能為人類的未來提供哪些根植于血脈的智慧和力量?
器銘正史,物炳天罡。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原創出品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被譽為“開啟中國古典文化綜藝元年”的現象級節目,它也被觀眾們親切地稱為“綜藝時代下的一股清流”?!榜R上就要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像是回家一樣,也不知道今年的舞臺會有哪些變化?”在先導片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在這個與國寶結緣七年的舞臺上,細數七年間那些曾與《國家寶藏》相遇的人們身上發生的故事。
《國家寶藏》七年,很多人的寶藏故事還在繼續。當年還在上小學的孩童如今已經成為一名中學生,對世界貨幣十分感興趣,未來夢想能考取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當年尚在青蔥年紀的考古人如今已成為能獨當一面的領隊,他們的考古人生還在繼續;很多粉絲看完節目后,開始循著《國家寶藏》的足跡,走遍全國各個城市的博物館,并將這些經歷剪輯成視頻,讓更多人看到博物館文化……
我們的華夏先民盼望著能與天地和諧相處,三山五園、九壇八廟,藏著恒久的行事準則與樸素信仰。在第一期節目中,國寶守護人藍盈瑩、蘇有朋、張新成帶著觀眾再次走進故宮博物院,用精彩的演繹解讀國寶青玉雕大禹治水山子、蘭亭八柱、交泰殿銅壺滴漏的前世今生。
幾乎每個中國小孩小時候都聽過、讀過“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贊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無私精神,也贊賞我們先民與自然抗爭的智慧和勇氣。在“青玉雕大禹治水山子”的前世傳奇中,藍盈瑩化身向“有德之君”獻玉的昆侖山仙使,通過她的視野,觀人間開鑿荒地、治理水患的動人故事。這個以宋人《大禹治水圖》為底稿,由乾隆皇帝親自擔任總設計師,進行立體化呈現的古代玉雕作品,不僅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而且體現了我們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
而在今生故事的講述中,三位來自水利部信息中心數字孿生團隊的嘉賓向觀眾展示了以中華大地為藍本的中國現代全流域數字模型,介紹數字孿生技術如何賦能現代水利建設?;赝覀儑业臍v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治水史”,修水道、治河患,是中國歷朝歷代的必修課。隨著生產技術的更迭創新,現代中國人的“治水”必修課也迎來了新的課題。通過節目,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技術革新的現代化,而且是賡續古老傳統的現代化。回望千年,從大禹治水到今天,一代代水利人治水興水,以舍生忘死的精神守護著錦繡山河,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為守護江河安瀾交出屬于我們的新答卷。
正如前三季一樣,《國家寶藏》第四季也在持續輸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精彩文案。在國寶“交泰殿銅壺滴漏”的前世傳奇演繹中,節目借故事中“老仙人”之口,向觀眾訴說老祖宗的“時間”智慧:“吉時不只是時間的標記,更是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你瞧這太陽,亙古不變地東升西落,我們捕捉它的影子,勾勒時間的長短,接著月亮追隨太陽,在它們的交替里,我們有了晝與夜,我們掌握時間,才能在春天來臨前準備種子,秋天到來之前清空谷倉。我們理解時間,選擇吃應季的果蔬,更好地生活……”
“泱泱華夏數千載,我們依舊正年輕。”透過節目,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未曾揭示的歷史遺址,接觸更多珍貴的國寶級文物,鏈接起它們背后的一幕幕歷史,并帶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發現,而關于這個“年輕”節目的故事,仍在繼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