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文脈綿延 古韻新生

——海外華文媒體運城采風行活動側記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8

記者 楊 琳

走進解州關帝廟,關公夜讀春秋真身像霸氣十足,“懸梁吊柱”式回廊精美別致;站在永樂宮內,三清殿《朝元圖》構圖宏偉、筆意流暢,傾國傾城數百年;探訪西侯度遺址,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石制品陳列展出,人類文明的圣火在這里燃起……

踏上表里山河,邂逅千年文明。5月20日至24日,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市文物保護中心主辦,中新社國際傳播集團山西分公司承辦的“行走河東·文物保護在運城”海外華文媒體采風行活動舉行。來自美國、法國、瑞典、意大利、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探訪我市多家文物保護單位,探源五千年中華文明,找尋先人足跡,聆聽歷史聲音。

悉心呵護

讓文明瑰寶更好傳世

墻壁之上,粉繪描摹,眾仙朝元,滿壁風動……初夏時節,永樂宮紅墻綠瓦的殿宇掩映在蒼松翠柏中,元代建筑與壁畫交相輝映。

“這是文化的瑰寶與歷史的回響。”在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宮觀,徜徉于“東方藝術畫廊”,世界書畫家報社社長張亮不禁發出陣陣贊嘆。

“永樂宮壁畫繪制時間略早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幾乎與元代共始終。它是唐宋時期繪畫傳統的繼承和完善,既有確切的年代可考,又留有畫師姓名。”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宣教部主任張青介紹說。

據了解,永樂宮原址位于芮城縣鄰近黃河的永樂鎮。60多年前,因其址處于三門峽水庫工程淹沒區,永樂宮整體建筑和壁畫搬遷至現址芮城縣城北。2016年以來,相關部門對永樂宮所有古建筑屋頂進行了修繕,并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云岡研究院等展開合作。另外,在2021年,針對壁畫存在的顏料層起甲、脫落、粉化等病害問題,永樂宮又啟動史上規模最大的壁畫修復工程,且對館藏琉璃、石刻、泥塑等進行修復。

“這開創了中國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畫搬遷保護的先河,真正做到了原貌未變,天衣無縫,為日后遷建歷史文化遺產積累并提供了寶貴經驗。”張青說。

榫卯之間,一眼千年。芮城縣的廣仁王廟,一個隱藏在河東大地上的歷史瑰寶。

廣仁王廟又稱五龍廟,位于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上,現存一座唐代正殿。正殿坐北向南,距今1170多年,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是中國現存第二古老的木構建筑,也是僅存的四座唐代木構遺存中唯一的道教建筑。

深入廟宇內部,仿佛穿越了時光的長河。廟宇的每一塊石頭都沉淀著歲月的痕跡,每一處雕刻都是匠心獨運的杰作。近年來,文物保護部門先后對廣仁王廟院內的大殿及戲臺文物本體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并增加消防監控設施、管理用房,重構院落排水系統等。

“廣仁王廟能夠矗立上千年,留存至今,是當地獨特地理環境和文化底蘊相互交融的結果。”芮城縣文化和旅游局廣仁王廟與古魏城遺址文保所負責人樊霖說,“一方面,獨特的斗拱結構加之氣候與地理因素,為廣仁王廟提供了較好的保存條件;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信仰和地方信仰,歷代民眾不斷在廣仁王廟開展各種活動,對其進行更新與維護。”

鹿角、馬牙、哺乳動物的肋骨等古脊椎動物化石;石核、石片、砍斫器等石制品……在西侯度遺址展覽館內,一件件不同時期出土的“早更新世”證據吸引了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的目光。

“使用火,代表著人類在告別茹毛飲血,慢慢走向文明。”西侯度遺址文物保護所所長張雯介紹道。

人類文明的圣火在這里燃起。位于芮城縣風陵渡鎮西侯度村附近、約243萬年前的西侯度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保存著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實證。

西侯度遺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三棱大尖狀器。它可以像鋤頭一樣用來挖掘根莖類植物,也可以像匕首一樣用來肢解動物,這是早期人類獲取食物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展廳陳列的石器,讓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得以一窺人類先祖漫長而艱辛的采集生活。

“中華文明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深厚內涵。那些古老的技藝,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意大利僑網總編輯王衛平說,“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有責任和義務將中華文明傳承好、傳播好,讓更多人了解、欣賞和尊重。”

賡續文脈

繪就文化傳承發展新畫卷

河東云長,天下關公。運城是東漢末年名將關羽的故鄉,是關公文化的發源地。這里有中國現存始建最早、占地面積最大的宮殿式關帝建筑群——解州關帝廟,其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關公文化是連接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世界各地華僑華人對關公忠義精神的崇拜,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心里最深的情結。”5月20日,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拜謁解州關帝廟時,瑞典《北歐華人報》副總編輯李贊民感慨萬千。

解州關帝廟是關公文化的物質載體。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依托關公故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保護、傳承、利用關公文化。解州關帝廟現有文物古建筑面積兩萬平方米,明清文物建筑樓閣、殿堂廊間300余座,擁有館藏關公文物1400余套、古籍文獻9000余冊,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公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經過1800多年的傳承發展,其‘忠義仁勇’的核心理念影響極其深遠,早已根植于全球華人的內心。”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關公文化研究院)所長(院長)傅文元介紹說。

“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關公文化的傳承與信仰遍布168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目前有3萬余座關帝廟。

在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眼中,關公文化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力量。

“在南美洲的阿根廷,也有很多人知道孔子、老子和關公。”阿根廷華人在線副社長萬學棟第一次來到關公故里,驚嘆于解州關帝廟的規模宏大和保存良好。他說:“關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探索把歷史上的關公與關公文化有機結合,創新形式傳承關公精神,向世界傳播關公文化。”

一則“司馬光砸缸”故事流傳千年,婦孺皆知;一部《資治通鑒》巨著博大精深,名垂千古。5月22日,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來到夏縣司馬光祠,與這位“涑水先生”進行一場超時空對話。

音符灑落,輕拂心弦。廣場前,司馬光塑像肅然佇立,凝望錦繡河山。

“司馬光祠占地10萬平方米,包括神道碑樓、司馬祖塋、溫公祠堂、余慶禪院等建筑,保存有宋、金、元、明、清時期大量碑刻,多座石碑石刻為北宋原物,并為宋哲宗、蘇軾、王安石等歷史名人手跡,被歷代金石學家視為珍品。”夏縣司馬光祠文保所所長孫亞飛介紹道。

悠悠千載,《資治通鑒》印行版本無數,涑水河潺潺有聲,司馬光祠內,前來拜謁者不絕,感知這位道德文章不朽、“名垂史壇文正公”的傳世風采。

除此之外,海外華文媒體代表還探訪了有“中華第一木樓”之譽的飛云樓、作為晉商宅院典型代表的李家大院、被譽為“中華祖祠”“海內祠廟之冠”的后土祠、有“天下第一土雕大佛”之稱的稷山大佛寺。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短短5天的運城之行,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見證了我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的具體措施、突出成果。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將在中國僑聯和各級政府的組織下,進一步發揮以“僑”連“僑”的優勢,不斷擦亮“國寶第一市 天下好運城”這一金字招牌,通過豐富多彩的鏡頭和文字,促進不同地區的文化交融,讓世界聽見運城文物保護的聲音。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