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7
本報訊(記者 余 果 通訊員 趙陽飛)近日,走進河津市僧樓鎮張家堡村的噸包袋加工廠幫扶車間,機器嗒嗒作響,工人們忙著裁剪、壓線、縫紉、包裝,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王彩亮以前是村里的貧困戶,自從噸包袋加工廠建成后,她通過培訓順利上崗,并憑借一技之長當起了“上班族”,成了一名生產線副班長。她說:“我們實行計件工資,干得多就掙得多,一般一天能掙100多元,一個月能掙兩三千元,手腳特別麻利的能掙四五千元,在這兒上班不僅學到了一門手藝,也使我的家庭條件改善了很多,生活越變越好。”
噸包袋加工廠設有裁縫、翻袋、打包等多種崗位,滿足了不同年齡群眾的務工需求。說起家門口開辦的噸包袋加工廠生產車間,62歲的崔消碟顯得格外開心,由于這里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讓她實現了邊掙錢邊照顧孩子的愿望。
作為曾經的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近年來,張家堡村在河津市委、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強化“造血”功能,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加大紅薯產業發展力度,先后建起“幫扶車間”噸包袋加工廠和紅薯粉條加工廠,有效解決村里富余勞動力、脫貧人口就近就業和增收致富的問題,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使“幫扶車間”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助力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澎湃動力。目前,幫扶車間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余元,帶動勞動力就業20余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