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3
本報記者 李宏偉 魏 濛 王月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厚植民生“幸福底色”,不斷繪好民生藍圖,把一件件“枝葉小事”辦成“民生大事”,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辦好身邊小事
幸福甜在心里
32歲的任澤茹是一位二胎寶媽,她的生活因參加運城零工市場的公益課堂而發生了喜人的變化。“我今年參加了早教、月子餐等培訓課程,不僅學到了很多實用知識,而且收入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任澤茹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如今,她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月收入穩定在5000元左右。
運城零工市場,這座于2023年4月搬遷至市區中銀南路的就業服務中心,如今已成為零工們求職的熱門去處。該市場內,服務、維權、人事代理、就業培訓、政策咨詢、職業介紹等窗口一應俱全,為求職者提供了從咨詢到技能培訓的全流程服務。去年10月份,運城零工市場增設免費早餐項目,即每周三提供免費早餐,不僅解決零工的實際問題,而且提升了零工市場的知曉率。今年3月份以來,運城零工市場舉辦母嬰護理、養老護理、家政收納、電商直播、掐絲琺瑯工藝應用等多場公益課堂,吸引了不少零工積極參加,更進一步優化了公共就業服務功能,幫助廣大求職者拓寬就業渠道。
運城零工市場只是全市零工市場的一個縮影。去年,我市13個縣(市、區)零工市場全部建成并投入運營。今年以來,全市零工市場服務用工主體2.23萬余個,提供就業崗位數11.29萬余個,服務零工9.11萬人次。
除了推動零工市場蓬勃發展,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也是我市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市在2022年、2023年實現并鞏固全省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的基礎上,持續開展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提質增效工程。截至今年4月底,我市已推進1個統倉共配模式化示范縣、4個標準化鄉鎮快遞綜合服務站、36個行政村快遞便民服務點末端備案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寄遞物流供給能力和服務質量。
讓“愛”來,讓“礙”走。在同齡兒童早已奔跑嬉戲的年紀,今年兩歲的桐桐(化名)才剛剛學會坐穩。原來,桐桐剛出生不久就被診斷為腦癱。經過多方打聽,去年3月,桐桐的家長高先生帶著桐桐來到了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接受專業康復訓練。
“桐桐剛來的時候,除了躺著幾乎無法進行任何活動,也不怎么和我互動。”高先生回憶道。經過一年多的康復訓練,如今,桐桐已經能夠穩穩地坐著,與家人的互動也逐漸增多,并且在與家人的互動中展現出更多的情感表達。
據了解,桐桐所參加的腦癱兒童搶救性康復訓練項目是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救助工程中的一項。今年,為貫徹落實《山西省實施〈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辦法》《山西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扎實做好2024年度政府民生實事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救助工作,市殘聯聯合多部門,為我市1121名0歲~15歲(不滿16周歲)殘疾兒童提供搶救性康復救助。截至目前,我市0歲~15歲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任務1121例,服務完成854例,完成率76.18%,任務完成數和任務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溫度,不僅讓市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和滿足,也展現了我市在推動民生事業發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堅定決心。
教育夯實基礎
幸福溫暖民心

鹽湖區第五實驗幼兒園全貌。 本報記者 常 奇 攝
“在此次研學中,我了解到‘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運城的鹽作為古代重要的經濟命脈,是古代的‘國之大寶’,心中增添了文化自信,家國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臨晉中學學生張浩然在鹽池研學后的感悟。
鹽池岸畔,惠風和暢。當天,臨晉中學舉行“讀萬卷書明真知 行萬里路增才干”研學活動。同學們來到鹽池22號堤埝,觀賞著縱橫交錯的堤埝美景,觸摸著鹽池上的顆顆結晶,體悟著千百年來河東人民灑下的辛勤與智慧,更汲取著建設美麗家鄉的奮進力量……
今年4月,我市推出“華夏尋根、古建遺存、國寶文物、黃河文明、非遺傳承”5條研學旅行線路。5條線路匯編成冊,詳細列出了每一條線路的精彩之處、與之相應的課程安排及知識點清單,研學行程詳盡,為孩子們走出校園了解深厚的運城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打下了基礎,給我市教育系統各學校帶來了豐富的研學課程和精彩的研學課堂,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教育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拓展思路,創新舉措,推動運城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作出重要貢獻。
聚焦優質普惠,辦優學前教育。在學前教育方面,我市新(改、擴)建公辦園規劃不斷推進,10個縣(市、區)鄉鎮中心園獨立建制,全市一類A級幼兒園達到125所、B級124所。16所民辦幼兒園通過普惠性民辦園認定。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強化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屬性,推動“幼有所育”向“幼有優育”邁進,持續優化學前教育資源布局與結構,將新(改、擴)建8所公辦幼兒園,認定扶持3所普惠性民辦園,依規建設小區配套園。
聚焦優質均衡,辦好義務教育。我市持續實施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改造工程,不斷推進城區小學生“放心午餐”食品安全保障工程。垣曲縣將作為全省唯一率先接受國家驗收的縣,接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省級評估。
聚焦優質特色,辦強高中教育。我市堅持以高中教育為牽引,大力推進縣中標準化建設,推動基礎教育全領域育人方式變革,聚力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著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狠抓高中辦學行為,通過各種舉措推動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
聚焦優質融合,辦實職業教育。我市成功申報全國數字化校園建設試點校1所,認定省級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習基地培育項目4個,省級特色產業學院1所。1所省級“雙高計劃”建設校和8所省級高水平中職建設校項目碩果累累。
同時,我市進一步辦好特殊教育,平陸、絳縣特殊教育學校投入使用,全市特教學校實現縣域全覆蓋。
在深入落實“雙減”政策方面,進一步鞏固“雙減”成效。我市教育系統堅持“校內提質增效、校外規范管理”,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市有需求的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全部“清零”。
“現在的學校和以前大不一樣,環境變美了,條件改善了,各種智能教學設施齊備。孩子在這里快樂地學習,今年還榮獲了‘小足球明星’的稱號。”在地處中條山腹地的垣曲縣長直示范小學校門口,家長王健高興地對記者說。
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一件件教育實事的落實落細,為人民群眾關心的“上學事”不斷夯實基礎,推動我市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守護百姓健康
幸福“醫”路相隨
立體化創新,用便民服務“小切口”,撬動看病就醫“大民生”。掛號時間長、檢查時間長,一直以來,“看病難”是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之一。為推進“掛號改革”,運城市中心醫院去年12月推出了“一號管三天”便民新舉措,患者當日就診后,3日內復診無需再次掛號。“以前我在醫院就診時,檢查抽血結果當天沒有出來,第二天來看診還得重新掛號。現在不用了,第二天來拿結果直接給醫生看,也不用再去掛號了。我覺得方便了很多,不僅節約了我們的時間,也省了費用。”在市中心醫院就診的市民楊盼感慨道。
人民健康是“健康運城”最重要的指標,直接體現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來,我市持續聚焦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人民至上、健康優先,以建設全國健康城市為目標,以“建兜提”強醫工程為重點,進一步擴容提質優質醫療資源,激發發展活力、增加服務供給、提升能力水平,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為現代化運城建設筑牢健康基石。
聚焦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各級公立醫院緊緊圍繞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建設目標,加快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步伐。市中心醫院住院二部投入使用、三期項目啟動立項程序,同時獲批國家級重點建設專科3個、省級重點專科7個;市人民醫院建設項目開工,市第二醫院綜合大樓投入使用,市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搬遷新院;9家縣級醫院納入國家首批“千縣工程”名單,芮城縣人民醫院被推薦為山西省首批創建縣級三級醫院建設單位,12個縣(市)以政府名義完成縣級三級醫院建設單位申報,13個縣級人民醫院全部達到縣級醫院能力提升推薦標準65%以上;稷山、聞喜兩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通過加快構建具有運城特色的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方位夯實醫療基礎建設,讓群眾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患者就醫更方便,獲得感持續提升。
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群眾就醫更便捷。持續實施“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在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面推行預約診療、“一號管三天”、床旁結算等服務,增加特需醫療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元需求。
促進優質資源均衡布局,群眾就醫提質。今年以來,我市繼續實施縣級三類醫療機構能力提升行動,深化實施“千名醫師下基層”工程,加快推進縣域醫療集團臨床服務、急診急救、中醫藥服務、醫共體高質量管理、醫療資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設,提升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水平,提升對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能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腫瘤、神經、心血管、呼吸和感染性疾病等專科疾病的防治能力。目前,優質服務基層行達標機構數連續三年蟬聯全省第一,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累計達到國家“基本標準”機構155個,創建率達98.7%,全市2171個行政村均建成集體產權衛生室并投入使用。
厚植民生福祉,共享幸福未來。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市將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人民生活,辦實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把群眾的美好向往變為精彩現實,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紅、像蜜一樣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