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3
草木葳蕤,百鳥翱翔,初夏的鹽湖迎來了她最美的時節。岸越來越綠,景越來越靚,網紅打卡地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友好宜居,一幅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魅力鹽湖生機盎然
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鹽湖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動鹽湖保護利用的各項工作,讓鹽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湖,古老鹽湖正日益煥發新活力、創造新價值。

夜色斑斕城景交融
一
鹽湖是鑲嵌在河東大地上的一顆明珠,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2021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從源頭入手,大力推進綜合水系治理,通過疏浚河道、連通鹽湖內部水系、保證水循環,控制湖水鹽度變化,以保護好鹽湖的原生態系統。特別是總投資8.975億元的鹽湖堤埝除險加固及生態修復項目,截至目前,已對小公灘、1號灘和2號灘近300條堤埝進行全面修復,累計完成堤埝除險加固113公里,環湖綠道15公里,邊坡綠化93.27萬平方米,畦塊內清淤52.36萬立方米,江道治理7.1公里。
同時,立足防止客水入侵,先后實施鴨子池、干河、姚暹渠(禹都段)等水生態治理和修復重大工程,填補了水系生態治理的多項空白。總投資3.4億元的鴨子池綜合治理項目于2020年開始實施,運用復合水生態修復技術,不僅在“內里”模擬自然水體生態系統,還在“外圍”采用“潛流+表流”相結合的人工濕地模式。

22號堤埝風光無限
運城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總投資4.8億元的姚暹渠(禹都段)綜合治理工程,對東起運三高速跨線橋,西至禹西路段的老舊渠道實施疏浚清淤、堤防重建、雨污分流,從而大幅提高防洪排澇功能,并實現“雨水入渠,污水入管”雨污分流目標,徹底解決黑臭水體污染問題,改善周邊生態環境。

生態向好候鳥嬉戲
法治護湖,大有可為。從2021年開始,我市從系統修復制度“補丁”入手,打出法治組合拳,下大力氣解決巡護力量薄弱、治理效能低下等難題,加快鹽湖生態依法保護進程。特別是去年10月,運城市公安局城南分局利用全鹽湖最居中的位置——22號堤埝上既有設施建立鹽湖保護警務站,把警務工作延伸到鹽湖保護最前沿。
二

鹽湖生態修復工程
鹽湖生態濕地公園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除建有生態公園外,還形成了一道長300米的生態防護林帶。開園后,與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及鹽湖22號堤埝串珠成線,形成一條體驗鹽歷史文化、休憩漫步的特色旅游線路。

保護生態守護碧水
近年來,我市持續高位推進鹽湖十里北坡綠化工程,將東起安邑東路延長線,西至書院東路,南至濱湖路,北至北禁墻以南50米,總面積184萬平方米的區域分四段實施,目前已完成其中的兩段。漫步其中,海棠、櫻花等喬灌木花草錯落有致,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紅色仿古式泵站管理用房點綴其間,山體掛網噴播的紫穗槐、黑麥草和高羊茅等綠意蔥蘢,“四季常綠、有花有果”的美景恰似世外桃源。

精心呵護和諧共生
“顏值”提升,帶來的是“價值”凸顯。作為我市一項重大的生態修復工程、文旅精品工程和民生福祉工程——依山傍水的南山新境市民廣場,立足生態、生活、產業三大維度,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達220萬余平方米,種植各類樹木15萬株,植草62萬平方米,山體修復15萬平方米,形成水面達26萬余平方米,建成中條山文化博覽園、高端住宅小區紅樹林和海棠灣一期項目,一個全新的全域旅游休閑度假社區正成為現實。
三

清理垃圾保護環境
運城鹽湖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鹽田景觀,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歷史價值,在文旅融合方面有著巨大潛力、獨特優勢。
作為鹽湖區文旅融合“雙十”工程之一,鹽湖區投資約3.5億元,實施了池神廟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從占地100多畝的“池神廟”,到占地500多畝的“博覽園”,一個氣吞山河的鹽池文化博覽園橫空出世,也成為河東鹽文化新高地、運城文旅的新地標。

市民在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中禁門廣場消夏
今年“五一”期間,位于鹽湖北岸的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內,精彩上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宋韻·南風歌》迅速“出圈”。另外,還推出《康熙巡游》演藝活動,再現康熙巡游鹽湖的場景,盛大的陣容,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

市民在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留影

游客與“鹽精靈”合影
以旅彰文,讓鹽文化“潮”起來。千年鹽湖,正在向生態保護、風貌重塑、產業轉型、全域旅游的“綠色發展”轉變,一個富于青春活力的“池鹽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正加快成為現實……

濕地公園水草豐茂

鹽湖打卡定格美好
本報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攝影: 本報記者 閆 鑫 陳方斌 馮革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