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2
趙戰生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學家,也是很有見地的政治家。在當時的條件下,他幾乎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通的科學全才。大到山川地理、自然奇觀、天工開物、年輪歷法,小至百姓生活風貌、人生哲理、民俗文化等,所有這一切,他都有專著論述。據《辭海》“沈括條目”記,他對煉銅、煉鋼的技藝也頗有研究,無不詳為記錄,他還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
由于種種自然與歷史原因,沈括的眾多科學專著多已散佚。慶幸的是,他精研的醫藥《良方》,已匯入蘇軾所作的醫藥雜說,書曰《蘇沈良方》。他與蘇軾雖然都不是郎中,但他們心之所好、術之所專、對祖國醫藥學的貢獻,有書為證,眾口皆碑。
北宋熙寧年間,沈括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元豐五年,以徐禧失陷永樂城(今陜西米脂西),連累坐貶。他晚年隱居潤州,筑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郊),舉平生見聞,撰《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以傳統的“筆記”方式寫成,雖非皇皇巨著,但涉獵甚廣,自然人文,趣聞軼事,無所不包,且篇篇精致出彩,論述確當,堪稱中國古代版的《百科全書》。眾多學者專家認為,《夢溪筆談》是沈括科學論集的縮影,在世界科學文獻史上,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鹽、鐵自古為民之命脈,國之重寶。沈括對此心領神會,特別關注。《夢溪筆談》中,有《煉鋼》《膽礬煉銅》等文,對于鹽的記述,則更為豐富多彩,計有《解州鹽池》《食鹽產銷》《范祥制定鹽鈔法》《鹽南風》《陵州鹽井》《為官有遠慮》等多篇。其中《解州鹽池》《鹽南風》是直接描繪、研究運城鹽業發展的史籍,科學翔實,妙趣橫生,令人心悅誠服。
熙寧九年,沈括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是掌控全國租賦、財政收入、鹽鐵轉運的最高官員,曾親臨陜西主持整頓鹽政。不知他當年是否到過河東,但他對解州鹽池卻情有獨鐘,頗有研究。
在短短只有147字的《解州鹽池》一文中,沈括不僅準確生動地描繪了解州鹽池的地理概貌,講述了“蚩尤血”的傳說,更站在當時科學的高度,以科學家的獨特眼光,指出了池鹽的生成原理:“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唯巫咸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咸河’,為鹽澤之患,筑大堤以防止,甚于備寇盜。”他還進一步闡明:“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這在封建迷信之風盛行的古代社會,無異于石破天驚的科學論斷。
《鹽南風》是沈括觀察研究解州鹽池的續篇,同樣不同凡響,語出驚人。“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風’。其勢發屋拔木,幾欲動地。”如此狂野猛烈的風勢,刮過處無不生災遺害。而它對解州鹽池的影響如何?作者的回答,出人意料:“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于數十里之間。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鹵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
由此可見,“鹽南風”是造物主賜給解州一方百姓的福音。沒有它,解澤就不會結晶產鹽,也就沒了舜帝“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千古絕唱。
沈括把“中國所出”的鹽品分為四種:一者“末鹽”,海鹽也;二者“顆鹽”,解州鹽澤及晉、絳、潞、澤所出;三者“井鹽”,鑿井取之;四者“崖鹽”,生于土崖之間。其中,解州鹽澤所產的“顆鹽”,主要行銷“京畿、南京、京西、陜西、河東、褒、劍”等地,對保證廣袤區域的民生供應,穩固王朝政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作用。
中條蒼蒼,大河泱泱,解池聚寶,盬鹽生光。沈括用他的科學睿智、神來之筆,向世人展現了鑲嵌在河東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名垂青史,功德無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