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人工防雹 護航生產生活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1

本報記者 范 娜

冰雹作為一種具有較強破壞力的天氣現象,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威脅。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防冰雹這項工作逐漸發揮出重要作用。

5月18日,省人工防冰雹工作現場會在臨猗召開,省、市、縣氣象、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180多名工作人員齊聚臨猗,安排部署2024年人工防冰雹工作,竭力為人民生活與農業生產安全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一個全省性質的大型活動,為何選擇在我市舉辦?近年來,我市人工防冰雹采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又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借由此次活動,我們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

地形特殊,可提供參考范例

位于臨猗縣耽子鎮的“郇陽”蘋果千畝示范園是參會人員觀摩的第一站。

滴灌設施、防雹網、蟲情測報燈、智慧氣象監測系統……“郇陽”蘋果千畝示范園里的很多先進設備令觀摩人員耳目一新。他們詳細了解這個示范園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高度肯定了其在機械化程度、預防病蟲害發生、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等方面的做法。

盡管臨猗處于冰雹多發地帶,但“郇陽”蘋果千畝示范園無論是在防冰雹方面,還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而這只是運城眾多農作物種植先進技術的一個縮影。

運城地形復雜,地面受熱不均,易形成熱力對流,進而形成冰雹天氣。冰雹天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的4月—10月,多發生在5月—8月,主要分布在峨眉嶺臺地的萬榮、臨猗及中條山東段的絳縣、垣曲等地。

根據氣象資料統計分析,1981年至2020年,我市年平均冰雹日數為4.2天,冰雹出現的最多年份為2015年,為13天,近40年來我市年冰雹日數整體呈上升趨勢。

市氣象局局長賈朝陽介紹,影響我市的冰雹源及路徑主要有3條:一是西北型,由呂梁山南下的冰雹云進入河津向東南方向移動,或者由發源于陜西黃龍山一帶的冰雹云經韓城進入萬榮,再向東或東南方向移動,影響范圍一般北起河津市大部,通過萬榮縣境,向南延伸至臨猗縣及鹽湖區西北部。 二是中條山型,發源于陜西大荔、合陽一帶,過黃河后進入永濟,沿中條山脈東移,影響永濟、芮城、平陸、鹽湖等,或者由發源于呂梁山的冰雹云向東南方向移動,在中條山東部得到加強,主要影響聞喜、夏縣一帶。三是局地冰雹型,發源于絳縣一帶,向南移動后影響垣曲、聞喜、夏縣。 

運城是我省冰雹災害多發地之一,同時也是全省名副其實的“糧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冰雹災害給農業生產特別是對林果業、玉米穩產豐收造成了較大影響。

根據1981年至2020年冰雹災情統計資料(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受災人口和農作物受災面積3個指標)顯示,我市因冰雹及其伴隨災害導致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約9000萬元,受災人口約0.3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約1245公頃,嚴重影響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冰雹天氣帶來的危害很大,所以,做好冰雹天氣的應對防范工作意義重大。

“我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氣候特征及所面臨的冰雹威脅,在全省范圍內也都極具共性,能夠為其他地區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范例。”賈朝陽說。

人工影響,形成防冰雹作業體系

“我現在把碘化銀催化劑注入這個特制容器里,經過燒制,容器內會形成很多小顆粒,這些小顆粒在云中充當凝結核,最終形成冰晶,就是冰雹最初的形狀,隨著冰晶慢慢長大,就會形成冰雹。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研究冰雹形成的機理,進而更好地開展人工防冰雹作業。”在臨猗縣氣象局冰雹微物理觀測實驗室,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工程師董亞寧邊進行模擬系統實驗邊向觀摩人員講解。

而進行人工防冰雹業務研究,我市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率先展開了。 

1975年,在當地駐軍的配合下,我市開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主要以為數不多的“三七”高炮開展作業。1990年,我市首次使用飛機開展人工增雨防冰雹作業,已逐步構建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格局。

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防冰雹工作體系,建立了全市統一指揮、統籌布局、協同作業的人工防冰雹指揮作業體系。全市人工影響天氣成立1個議事機構,即運城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13個縣(市、區)均成立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領導小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管理和作業人員183人。 

同時,我市形成了“天基—空基—地基”立體式防冰雹作業體系。

“目前,全市范圍內布局有‘運-12’增雨飛機1架、固定高炮防冰雹作業點50個、火箭架12部、地面煙爐作業系統16套、地面作業人員134名,基本建成了天空地一體的增雨防冰雹作業體系。”賈朝陽介紹。

此外,我市還建成了市縣聯動、上下游協同的防冰雹作業模式。

“我們在萬榮、垣曲建了2個天氣雷達站,全市共建設了13個土壤水分站、1個農業氣象試驗站、4個農業氣象觀測站、6個農田小氣候站和1套果園小氣候全生育期全景觀測儀。”賈朝陽說,氣象部門運用各類精細化天氣預報技術手段,嚴密做好冰雹、暴雨等極端天氣的監測分析,不斷提升對局地冰雹等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探測能力。

根據冰雹主要移動路徑及影響嚴重程度,我市制定了運城市人工影響天氣防冰雹作戰圖,形成了由市氣象臺統一發布冰雹天氣預警信息、市人工增雨防雹辦公室統一研判調度指揮、縣(市、區)氣象局統一開展作業的“三統一”人工防冰雹作業模式。按照“云+端”總體技術路線,依托基本氣象業務體系,我市建立了一體化、智能化、現代化的市縣一體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指揮系統,實現指導產品和作業指令實時“縱向到底”。

在全市積極推進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建設和高炮自動化升級改造,全市現有標準化作業點12個,完成36門高炮的發射系統自動化改造,安全作業性能不斷提升。

“我們在全省率先利用中國移動‘和對講’業務,為市、縣氣象局及作業點共配備79部‘和對講’手機,實現一對多作業指揮,作業指揮時效顯著提高。”賈朝陽介紹說。

優化裝備,筑牢“防冰雹墻”

在臨猗縣氣象局院內,37毫米人影高炮、巡飛彈、WR-3A防雹專用火箭、TL-140八旋翼無人機等設備一應俱全。當看到這些設備的時候,我們好像來到了一個充滿科技感與神秘感的現代裝備展示基地,那些高大而威武的設備讓人不禁對現代氣象技術的力量充滿了敬畏與驚嘆。

而在被一片花海包圍的臨猗國家基本氣象站內,鉑電阻溫度傳感器、天氣現象視頻智能觀測儀、降水天氣現象儀、前向散射能見度儀等高精尖氣象觀測設備有序排列,這些處于工作狀態的全自動智能設備發出低沉的“嗡嗡”聲。市氣象局業務科工作人員張晶為觀摩人員介紹著各類設備的用途,以及清潔、維護等注意事項。

正是因為這些高精尖氣象裝備的助力,近年來,我市年均開展防冰雹作業10次至15次,消耗高炮炮彈3000發左右,保護經濟作物面積約300萬畝左右,減少經濟損失數億元,為農作物筑起了一道“防冰雹墻”。

運城的人工防冰雹設備和工作令人驚嘆,臨汾市大寧縣氣象局局長裴志遠感嘆道:“這次觀摩會應該是一次科普性質的專題學習,我們被運城的人工防冰雹工作震撼到了。運城的人工防冰雹工作比較超前,我們很受教育,很受啟發,要把這些先進經驗帶回去。”

但我市并不滿足于現狀,防冰雹作業裝備仍在不斷優化中。“我們根據全市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分布情況,特別是在經濟林面積超過5萬畝的縣(市、區),將加大防冰雹作業力度,在全市增加10門高炮。其中鹽湖區4門,平陸、芮城各2門,稷山、夏縣各1門,進一步擴大人工防冰雹作業覆蓋范圍。同時,全面提升現有作業裝備的科學化水平,推進全市14門高炮發射系統自動化改造以及38個作業點的標準化改造。”賈朝陽說。

以這次現場會為契機,我市將根據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要求,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理念,未雨綢繆做好人工防冰雹各項工作,最大限度減輕冰雹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損失,最大限度地掌握奪取農業豐收主動權。

“我們將定期開展基層防冰雹作業人員專業化培訓、作業演練及考核,提升安全作業能力。持續加強萬榮、垣曲天氣雷達在防冰雹作業中的應用能力,加密雷達建設,彌補雷達監測盲區,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確保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和防范措施傳達到縣、到鄉、到村、到戶,增強農戶主動避災、科學防災意識。”賈朝陽說,市氣象局將進一步加強與冰雹影響路徑上游地市的協調聯動,打破省域之間、市縣之間行政界限,實現運城、臨汾與陜西省渭南市開展聯防聯控,提前作業、早期催化,有效抑制冰雹云的快速發展,切實提高冰雹災害防御效果。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