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博物館里“聲聲慢”

——運城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見聞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0

本報記者 牛嘉榮

“都圍這兒看啥呢?”

“看娃剪紙呢。”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雙稚嫩的小手,一翻、一轉,如此反復,紙屑紛紛下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就成形了。剛剛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運城博物館,5月18日,在一樓大廳設置非遺體驗區,大朋友、小朋友齊聚一堂,圍在桌邊感受傳統非遺的藝術魅力。

5月18日,游客在運城博物館參觀。本報記者 閆 鑫 攝

不遠處,絳州木版年畫體驗區也熱鬧非常。桌子上早已擺上棕刷、趟子、墨汁、雕版等工具,要想收獲一幅圖案清晰的木版年畫,首先要讓棕刷蘸滿墨汁,再均勻刷在雕版上。對于初次體驗木版年畫制作的游客來說,刷墨時還算得心應手,當把紅紙蓋到雕版上時,開始小心翼翼。

“蓋上那一刻突然擔心自己是不是墨汁刷少了,我會不會把這紙弄破呀,能不能成功呀……”游客張同學說一開始是為了好玩,等真正開始做時,才發現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他拿起趟子,從雕版的中心位置向四周趟平,輕輕提起紙張,運城博物館圖案躍然紙上。

“來逛博物館,還能帶一張‘博物館’回家。”張同學開心地說。

又有一群人在文創區放慢了腳步,文化衫、冰箱貼、雨傘、茶具、筆記本……種類多樣的文創產品吸引住大家的眼球,冰箱貼是解州關帝祖廟的牌匾圖案、書簽是落日下的鸛雀樓圖案、雨傘上印著的是蒲劇元素。印章處成了網紅打卡地,一批一批的游人們圍在這里,一下一下將河東大地的風景名勝印在本子上。“從小紅書上看到有人分享來運博集印章,覺得特別好看、特別有意義,可以說是專門趕來的。”王小雨在陜西西安讀書,和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來運城“短途游”,趕上國際博物館日,遇見運博,遇見蘊藏著深深文化情思的古建印章。

“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市民李心悅帶著6歲的孩子辨認著浮雕上的傳說,“孩子自己已經能辨認很多了。”這面立于運博大廳的浮雕墻,以神話傳說的姿態介紹著運城,那些來自于歷史深處的故事,在今天仍然感染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5月18日,學生在運城博物館寫生。 本報記者 閆 鑫 攝

“姿勢好看嗎?”從河南來的李同學正在浮雕墻前拍照留念,她細數著今天的打卡點,“《朝元圖》壁畫合影了,李家大院也合影了,還站在鸛雀樓前合影……”浮雕墻是李同學在運博的最后一站,她說一開始沒想過要在這里拍照的,可到了土木華章展廳,對運城那種模模糊糊的感覺一下子具象起來,尤其是走過展廳搖搖晃晃的木棧道,身旁是“滔滔黃河”,一路上遇見的古建模型,讓她不由得思考,到底是怎么樣的文化底蘊滋養出如此豐厚的文化遺產。原來,這么多的傳說講的都是運城。

“傳說,可能也不只是傳說。”“運博藍”為游客講解著“半個蠶繭”的故事,那是1926年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在夏縣西陰村的發現,讓“養蠶繅絲”在河東大地有了實證。夏縣師村遺址出土的石雕蠶蛹,將時空坐標定位在距今6000年前,那時在這片土地上很可能已經有了人工養蠶繅絲行為,嫘祖養蠶真的只是傳說嗎?

5月18日,“運博藍”們早早就忙碌起來,他們為來往游客作了一場又一場的講解,在每一次生動有趣的歷史知識講解里,他們的身邊圍滿了人。游人們跟隨著“運博藍”的腳步,了解到這座博物館里蘊藏著的深厚文化。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運博二樓歷史教室里,傳出朗朗童聲,不少游人循著聲音來到教室門口,向里面張望。運博社會教育部主任楊紅彬正帶領小朋友們領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小滿的魅力。楊紅彬以“西周白玉蠶”“刖人守囿車”等館藏文物為引,用文物背后的故事加深孩子們對小滿的理解與認識。“老師,你看我的紐扣畫怎么樣?”孩子們爭先恐后展示著自己手工制作的二十四節氣小滿紐扣畫,教室里歡樂聲不斷。

“這是什么字……”游客豆豆和朋友拿出手機,在一通通碑刻前,搜索著碑刻上的文字。兩人久久立于碑前討論著。

在文物前久久佇立的還有許多人,從歷史里傳出的聲音,讓人們放慢腳步,聆聽這座博物館里的時代新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