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1
本報記者 蘇黎原 見習記者 楊濤安
工作講得頭頭是道,開展得扎扎實實,居民都很佩服、全力支持工作——5月16日,記者與垣曲縣毛家灣鎮胡家峪社區主任、網格長張印廷“嘮嗑”后,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
張印廷口才好,得益于胡家峪盛行東北文化。早年,胡家峪銅礦的工人來自五湖四海,但東北話很快占了上風,大家都跟風學說東北話。
打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印廷最愛與人“嘮嗑”,擔任社區主任后,更以“嘮嗑”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嘮著嘮著就舒緩了情緒、溫暖了人心,發現了問題、守護了安全,當好了司儀、收獲了信任。自2016年張印廷上任以來,這個社區沒有發生一起居民外出上訪事件。
與全國人口形勢一致,胡家峪社區也面臨人口老化問題,1145名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達286人,占比24.97%。管護好老年人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任務。為此,社區成立孤寡老人幫扶組,由5名包保人和兩名社區網格員組成,每人就近包保3位到4位老年人。
在張印廷的倡導下,幫扶組成員不定期看望老年人,隔三差五與他們“嘮嗑”,在“嘮嗑”中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況,掌握他們的實際需求。過猶未及,他們也不敢天天去“嘮嗑”,以免打擾老年人的生活,為此,就“早看窗簾、晚看燈”,就是一大早到包保老年人的住所附近,只要看見窗簾拉開了一般就沒啥問題,到了晚上再看一下燈是否開著,開燈意味著平安。這個方法既獨特又貼近實際。
社區為年邁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配備了兩張緊急聯絡卡,上面詳細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以及親屬和社區工作人員的聯系電話,在老年人家里貼一張大卡,老年人外出時脖子上掛一張小卡。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及時與卡上的親人或社區工作人員聯系,讓老年人得到及時救助。
“什么,你們樓里昨天晚上有人吵嘴打架,房里面咣咣響。好,知道了,我們了解一下。”2023年12月的一天,張印廷一大早在一棟居民樓下與人“嘮嗑”,聽到這條重要的信息。他立即會同網格員入戶,一戶一戶嘮,一戶一戶打聽,終于找到了吵嘴打架的夫婦倆。經過耐心細致地“嘮嗑”,他們得知事情的緣由是孩子在外地工作生活壓力大,嘮著嘮著,夫婦倆的情緒得到了宣泄,矛盾也煙消云散。
長年累月的“嘮嗑”,讓張印廷成了居民的知心人,大家的心里話都想說給他聽。有幾個老年人喪偶后,想找個老伴,就將此事悄悄告訴了張印廷。張印廷“聞令而動”,當起了“媒婆”,僅2023年一年就促成三對,都領了結婚證。今年春節,經張印廷介紹找到老伴的張林漢,騎著三輪摩托車,第一次到聞喜縣走親戚,給新老伴的娘家晚輩發壓歲錢,心里樂呵呵的。
“哎,你看,這不是咱社區那誰的車嗎?”“推車的人不像是他。”“走,上前問問”……2022年的一天,幾名社區巡邏隊員忽然發現異常情況,在互相“嘮嗑”中正確判斷、立即行動,成功阻止了一起摩托車盜竊行為,為群眾挽回了財產損失,并進行了妥善處置。社區成立志愿者巡邏隊,由14名退休人員組成,每天早晚戴上紅袖箍,在社區里逢人就“嘮嗑”,“刺探”消息,守護平安。
“今日陽光明媚歌聲飛揚,歡天喜地天降吉祥。在這大吉大利的日子,一對新人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新婚典禮。”“財旺人興家添喜,福滿壽長堂生輝。”自帶文藝細胞的張印廷,年輕時就兼職司儀,經常為工友及附近居民免費主持紅白事,現在年齡大了,仍然為社區居民免費主持紅白事。“‘摸著心口,我就知道你想說啥,你聽我說的對不對。’如果事主緊張得說不出話來,我就及時插話控場,決不會冷場。”每當一次司儀,他不收錢還上禮,逐漸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信任。
“社區的張主任和工作人員太給力了。現在我們年紀大了,操不了那么多心,家里的大情小事,我們都愿意找他們來幫忙。只要他們一到場,我們的心就踏實了。這不,我家兩個兒子的結婚大事都是張主任一手給操辦的。”居民趙忠生高興地說。
多年來,胡家峪社區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嘮嗑’是基層干部打開群眾心結、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辦法。全鎮正在大力推廣‘嘮嗑’工作法,堅持‘嘮嗑’+制度、‘嘮嗑’+行動、‘嘮嗑’+總結,嘮出基層實情,嘮出群眾心聲,嘮出平安鄉鎮!”毛家灣鎮人大主席李姍姍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