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10
記者 范 娜

坐落于黃河岸邊的“零碳村”——芮城縣莊上村。記者 陳方斌 攝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總牽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綠色低碳轉型,開拓奮進、真抓實干,轉型發展積厚成勢,河東大地“綠意”更濃。
生活垃圾變身“綠色電能”
“無廢城市”建設更科學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廚垃圾是城市中常見的幾種垃圾類型,它們的處理方式對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日前,記者在位于夏縣廟前鎮文家莊村山上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看到,滿載城市生活垃圾的轉運車進入發電廠自動過磅,隨后通過廠區全封閉式廊橋,駛入負壓卸料區卸料。垃圾吊操作室的工作人員通過操作巨型垃圾吊,抓取新入場的垃圾進行堆積讓其自然發酵;另一名工作人員則在操作另一個抓斗,將已經發酵好的垃圾抓取起來,投入焚燒爐進行焚燒發電。
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綠色循環利用,這是去年我市實施建設的重點民生環保項目——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主要目標。
2023年2月9日,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產,中心城區生活垃圾處理開啟“全焚燒、零填埋”新篇章。
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環衛中心副主任周秀枝介紹道,目前,中心城區的垃圾清運工作實施“日產日清”、統一收集清運的模式。每天各網點工作人員將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垃圾統一收集,轉運至7個垃圾中轉站和9個地埋式垃圾桶點位,再由新能源垃圾轉運車運至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中心城區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有500噸左右,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除了處理中心城區的生活垃圾,還處理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湖區、平陸縣、夏縣等地的生活垃圾。每天處理的生活垃圾量在1000噸左右。
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經過發酵、焚燒、發電等一系列工藝處理,看似無用的生活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寶貴的電力資源。
而在這一過程中,垃圾焚燒所產生的煙氣,經過專門的設備過濾除塵,達到國家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后排向空中;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經過無害化處理后分離出廢舊金屬,可作為鋪路的墊層、免燒磚原料等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垃圾發酵產生的滲濾液,經過深度處理后,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業用水水質》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補充水標準,可回用至工廠內循環水系統。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4月至今年3月,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焚燒垃圾17.9萬噸,共計發電量為11013.95萬千瓦時。
同時,已于2021年投入運行的河津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處理河津當地生活垃圾的同時,還兼顧處理稷山、萬榮的生活垃圾。同樣于2021年投入運行的永濟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則對永濟、臨猗、芮城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資源化處理。通過現代化環保工藝的嚴格處理,各地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減少了生活垃圾對城市的污染,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除此之外,我市還積極開展建筑垃圾、餐廚垃圾清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穩步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步伐。
據市城市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運城市城區、永濟市和聞喜縣建筑垃圾清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均已投入運行,使各地建筑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的同時,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垣曲縣建筑垃圾清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在推進中。
“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可有效解決餐廚垃圾收集難、運輸易滲漏、異味大、難清理等一系列問題,不僅能夠提升城市品質,還能改善生態環境。”該工作人員說,目前,河津市、垣曲縣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均已投入運行。運城市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將于本月底試運行。臨猗縣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也正在推進中,預計6月底進入試運行階段。
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
綠色低碳轉型更全面
垃圾焚燒發電是利用垃圾中的化學能來實現發電,而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光伏同樣在環保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都是我市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力量。
暮春時節的一天早上,芮城縣陌南鎮莊上村村民張保民蹬起電三輪,拉上電動割草機、充電式農用剪,向麥田駛去。他說:“自從家里接入光伏直流電,原來的燃油農具就‘下崗’了,新農具干凈、方便,還省錢。”
作為2019年第一期項目安裝光伏系統的用戶,張保民和其他十幾戶村民率先享受了這筆紅利。研發企業、山西國臣直流配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屋頂光伏產生的電能優先供農戶使用,余電上網,合理配置儲能。
中午,莊上村年過八旬的張平定忙著準備午飯,廚房墻壁上醒目地張貼著“直流插座”的字樣,灶臺上,電磁爐、電炒鍋、電飯鍋等一應俱全。他說:“以前燒柴做飯,火燎煙熏,購置了這些直流電專用廚具后,經濟又環保。”
張平定告訴記者,煤改電時他給臥室安裝了石墨烯取暖器,家里裝上光伏用電系統后,每年冬天光取暖花銷就能節省上千元。
在村子南邊的小道上,一條長173米的光伏廊道成為村民夏日乘涼的好去處。
“光伏走廊和周圍的光伏庭院,加上71戶村民的屋頂光伏,是二期建設項目,裝機容量達到2兆瓦。”山西國臣直流配電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項目包含光伏、儲能、直流配電網、柔性用電4部分,不僅實現發電收益,還帶動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共同增收。
去年4月,莊上村被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中國零碳村鎮示范村”稱號,成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先鋒村莊。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了有效做好“雙碳”工作,我市積極采取行動,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升級產業結構……
——做好頂層設計,認真學習貫徹國、省碳達峰碳中和有關政策要求,結合我市實際,以能源、工業、農業、建筑、交通、生活消費為重點領域,以鋼鐵、電力、焦化、建材、有色等為重點行業,科學制定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重點領域目標,加快“1+X”政策體系編制,起草編制了《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碳達峰實施方案》等。
——創建循環園區,推進園區高碳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高耗能落后產業退出,推動園區內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項目間、企業間、產業間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使用,提高資源產出率。擴大綠色產業規模,提高綠色產業集聚度,引導產業向綠色、低碳、循環化發展,新絳、稷山、河津、風陵渡4個開發區成功創建省級綠色低碳循環示范園區,數量全省第一。
——實施能耗雙控,開展專項督導,協調有關部門實施行業節能改造,推動電力、焦化、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等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逐季調度工作進展。
抽水蓄能項目“馬力再開”
能源綜合改革更深入
推動環境轉型發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則是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有力實踐。
4月26日,在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共同見證下,山西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隆重舉行開工動員大會,揭開了全面推動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又好又快建設的序幕。
山西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具體實踐,是深入推進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運城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
項目啟動以來,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全方位做好要素保障,協調解決各類問題,各參建單位科學謀劃、精心組織,目前已完成前期關鍵性工作,進入全面開工建設階段。
該項目總投資94.08億元,安裝4臺30萬千瓦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計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電站建成投入運行后,電力系統每年可節約煤約111萬噸,標準煤22.63萬噸,年節約燃料費用2263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約20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約0.69萬噸。項目的開工建設對于山西省能源結構的優化、推動工業轉型、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增進民生福祉有著重要作用。
為有效實施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我市制定印發了《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2024年行動計劃》,建立工作臺賬,實行月調度機制,推動能源革命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在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各項工作任務落實過程中,我市聚焦《運城市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措施》,按照以“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構建綠色低碳消費體系”為重點,以“提升電網穩定、強化科技創新、加快多儲應用和實施數字賦能”為支撐,以“政策制度建設”為保障的發展模式,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努力在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新能源產業發展、開展多能源功能互補、深化能源開發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到2024年年底,全市能源供給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力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到788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比例達到66.3%。”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將加快山西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絳縣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兩個抽水蓄能工程建設,推動永濟市國云微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MW/50.43MWh獨立混合儲能建設項目、中核垣曲縣200MW/400MWh現代自動化獨立儲能項目、蒲州熱電儲能一次調頻建設項目等多種新型儲能項目建設,著力打造全省地熱能利用先行試點,推進能源互聯網市級中心平臺建設。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