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01
記者 趙卓菁
“先定位,打第一個點。然后到第二個點,定位,打點……”
4月27日,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開班后,野外普查第一小組來到了河東書院藏書樓。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近現代研究所所長張國花為學員們認真講解實地普查數據采集流程、文物本體范圍繪制等,業務指導十分細致。
學員們舉著長桿樣的測繪工具,繞著河東書院藏書樓邊走邊定位打點,數據儀器上顯示出該文物的坐標位置等信息,“‘RTK’精準測量技術的應用使得數據采集更加便捷準確,即使在建筑物被樹木等遮擋時,也可采集到數據。”相關技術人員講解道。
圍繞古建筑四個角測量好相關數據后,學員們用手機填寫實地普查得到的信息,在移動端的基礎信息表上一步步核對文物的名稱、年代等。
“拍好正面、側面等反映其年代的三四張圖,采集好帶坐標的手機照片。拍攝方位和照片命名都要注意……”“記錄要嚴格,附屬文物也要登記上……”“你們看,這是磚雕仿木結構……”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所研究館員劉寶蘭為學員們生動地講解著。學員聽講開始實操,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老師當下就給予了解決方案。
相關技術人員又教學員們學習如何使用無人機,無人機飛旋在河東書院藏書樓上空,拍下了一張又一張的文物全景照片。
“遠景、近景、特寫都有了!”學員們激動地舉起手機。
據悉,這次野外實地操作培訓,既有古建筑類型,又有古遺址類型。學員對普查軟件進行實地信息采集的學習,使他們對文物普查新技術使用的工作流程更加熟練。
參加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新絳縣文保中心相關負責人高飛娟說:“這次普查在‘三普’基礎上,技術手段更加先進,定位更加準確,無人機可以隨時拍攝航拍圖,為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便利;本次普查文物涵蓋范圍更廣,文化景觀和文化線路也納入其中。”
“全市文物普查人員全覆蓋”是本次培訓的一大特點。我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分理論指導和野外普查兩部分進行。有來自全市文物普查業務骨干和市文物專家、資料審核員等近百人參加培訓。野外普查分三組開展,分別到河東書院藏書樓、泛舟禪師塔、大渠遺址等進行實地培訓。
據介紹,河東書院藏書樓位于鹽湖區大渠街道大渠村內。藏書樓坐北朝南,東西長20.941米,南北寬20.874米,占地面積437.12平方米。樓體為二層磚石結構,平面方形,上下二層略有收分,樓身正面設拱券門,檐部仿木構雕出額枋、椽飛等,單檐歇山頂。西邊有磚砌樓梯通二層。藏書樓四周用圓形水池隔開,南邊有石拱橋相通。
泛舟禪師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鹽湖區大渠街道寺北村東南方向的報國寺遺址上,是泛舟禪師的靈骨寶塔,也是原報國寺的主要建筑。該塔建造于唐貞元年間,圓形單層,通體磚砌,為我國唐代單層圓形塔中的孤例,有十分珍貴的學術研究價值。
大渠遺址位于鹽湖區大渠街道大渠村南50米,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遺存不豐富,地表零星采集有屬于漢代的灰陶器等殘片。
實地普查結束后,學員們在會議室將野外移動端采集數據上傳至PC端,并進行數據整理匯總,業務指導老師進行現場答疑。
據悉,運城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共為期三天,由來自省考古研究院、省古建筑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省測繪地理信息院的多位專家執教,圍繞普查采集軟件安裝及使用、普查認定與著錄說明解讀、田野考古調查的方法與實踐、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基礎知識等內容集中授課。
開展“四普”工作,是進一步確認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的重要舉措,是落實保護第一要求、系統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的重要踐行。市文物保護中心文物資源科技部主任王立忠說:“這次全國文物普查,鹽湖區被選為全國古建筑類型試點和山西省全類型試點,充分體現了我市在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方面的重要性。本次培訓目的是讓各縣(市、區)學員掌握普查政策、軟件及專業知識、工作流程等,學會普查數據信息整理,形成完整的文物保護單位數據信息并逐級上報審核,為下一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全面鋪開打下堅實基礎。”
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培訓班于4月28日圓滿結業。市文物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鐘龍剛在結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結業,既是終點更是起點,如何充分運用培訓成果,提升自身素質和履職能力,做“懂文物、懂保護、懂管理”的專業技術骨干人才,是每位學員應當繼續追求的目標。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