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9
□記者 祁克寧 趙雪 見習記者 樊慧敏 文圖

永濟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全景
進入永濟,無論是走在市區街頭,還是步入鄉村巷道,都會被其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所吸引。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量逐漸增多,而永濟市各個垃圾收集箱內卻幾乎沒有堆積的垃圾,那么垃圾都去哪里了?

工作人員在項目中控室查看數據
經了解得知,永濟市城鄉范圍內每日產生的垃圾,都被運送到了首創環保永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廠區,經焚燒變成了“綠電”,既取得了經濟效益,也有效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4月11日,記者走進永濟,探訪生活垃圾變“綠電”的再生之旅。
垃圾焚燒發電 流程科學規范
4月11日,在項目中控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大屏幕前查看垃圾焚燒各個環節的實時數據。通過大屏幕可以看到,垃圾儲存坑內的垃圾被抓斗抓起,投放至垃圾焚燒爐內,焚燒爐內的溫度和壓力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同時,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帶動汽輪機高速運轉,其溫度、壓力及功率等在大屏幕上也一目了然。
在垃圾吊操作室內,通過實時監控看到,滿載生活垃圾的轉運車,經過自動過磅,再通過項目全封閉式廊橋,駛入負壓卸料區卸料。垃圾吊操作室的一名工作人員通過操作巨型垃圾吊,將新入場的垃圾進行抓取、堆積,使其自然發酵;另一名工作人員則操作抓斗抓取已經發酵的垃圾投入焚燒爐進行焚燒發電。
“這個垃圾儲存坑最多可儲存8000余噸垃圾。垃圾轉運車將垃圾傾倒至儲存坑內后,在負壓環境下經過3天至7天的自然發酵,瀝出滲濾液,增加垃圾的熱值。待熱值達到一定標準后,才可以送進焚燒爐進行烘干、焚燒。”現場工作人員介紹。
垃圾被送進焚燒爐進行烘干后,進入溫度850℃~1050℃的高溫焚燒爐內進行燃燒,消除有害物質的同時,將垃圾轉化為高溫的燃燒氣體和性質穩定的固體殘渣,并釋放出熱量,加水產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并將產生的電量輸送至電網。
垃圾“三化”處理 清潔綠色環保
目前,永濟市城區及各鄉鎮每天產生的垃圾量大約在250噸。通過垃圾收集轉運車運送至焚燒發電項目廠區,經過一系列焚燒發電的工藝流程處理,看似無用的生活垃圾變成了惠及百姓的綠色電能。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6月投運以來,整個項目運行安全平穩。截至目前,已焚燒處理生活垃圾40萬噸,產生電量12066萬千瓦時。
除了產生可供居民使用的電能外,垃圾焚燒產生的爐渣,經無害化處理后也會進行資源化利用。在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附近,配套建設了爐渣處理廠。垃圾燃盡后的爐渣經過高溫無害化處理,分離出廢舊金屬后,可作為鋪路的墊層、免燒磚等城市建設基礎設施。
對于垃圾發酵過程中瀝出的滲濾液,項目配套建設了專門的滲濾液處理車間,一天可處理200多噸滲濾液,經過處理的廢水可以作為工業冷卻水進行循環利用。此外,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煙氣凈化系統脫酸、除塵,去除有害物質后排放,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是一項民生工程,改變了城鄉生活垃圾填埋的歷史,真正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在環保和民生方面實現了“雙贏”。下一步,該企業將繼續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效運轉,為提升永濟市城鄉垃圾處理水平、改善空氣及環境衛生質量作出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