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9
□記者 景斌

跳舞的、散步的、跑步的……公園里的人們都有自己的歡喜。
“老趙,這才多久不見,你咋瘦了好多呀?”
“我這每天晚上都在公園走呢!”
“走路就能瘦下來?”
“除了走路,有時還跑步,興致來了還練練器材。”
“那我有空了也到公園走走。”
“走走吧。也不用花費很長時間,每天1個小時左右就行。不僅能鍛煉身體,更多是短暫的放空,有助于更好地‘回血’。”
……
市民老趙快五十了,家住市區禹都公園附近。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家門口的這個好去處。之后的每一天不管多忙,他都會抽出時間去公園走走。
要說這老趙呀,可是眼下走紅的“公園20分鐘效應”的踐行者。
啥是“公園20分鐘效應”?據說,這一“效應”是指刊登在某國際雜志上的一個研究。說的是,一個人只要去公園待上20分鐘,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會變得心情更舒暢,身體更健康。
這段時間,這一“效應”在社交媒體走紅,被很多人追捧。
“咱都‘老油條’了,沒想到還趕上了時髦。”老趙笑著說。
在禹都公園走的這幾年,老趙收獲了很多。首先是瘦身成功。有規律的運動,讓他獲得了一個健康且充滿活力的身體。其次是心情大好。綠樹、小草、湖水、鳥兒、藍天……在和自然對話的過程中,他的精神世界變得純粹了許多,“簡單講,就是珍惜當下,過好眼前的每一天”。
其實,如果留心的話,你會發現身邊像老趙這樣的身體力行者,不勝枚舉。
出禹都公園北門,沿河東東街西行,不遠處就是體育公園。
進入4月,天朗氣清,每到傍晚,體育公園的人們就像下餃子似的,滿滿當當。有跑步走路的,有打球跳舞的,還有遛娃散心的……每個人在這里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樹洞”。

瀟灑投籃
市民李先生上班的地方就在體育公園附近。可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很少到體育公園走動,更別說去其他公園了。看到朋友圈分享的“公園20分鐘效應”,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走進了體育公園。
“想不到,真是想不到。”當看到體育公園里那么多鍛煉的人兒,他連連說,“以前下班后要么和朋友小聚,要么窩在家里刷短視頻,哪知道還有這種放松的方式。”
李先生不到四十,在他的印象中,公園是老年人去的地方,跳廣場舞的、打太極拳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年輕人不會選擇去公園。
可在體育公園走了一個禮拜,他的認知就被顛覆了。“年輕人比老年人多,而且人們鍛煉身體的項目也比較多樣。”李先生說,“咱也做不到每天來,但一周能來三五天,感覺夠用了。”

時尚舞蹈
有關媒體報道,“公園20分鐘效應”在社交媒體上發酵破圈,拋開互聯網的跟風效應,并非無憑無據。據研究,置身自然環境,能顯著降低人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平。同時,自然環境有助于使大腦的控制中心,即前額葉皮質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給長期緊繃、使用過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樣。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地埋首案頭是許多人的常態。感受大自然的節律,成了一種奢侈;短暫地逃離“水泥森林”“玻璃鐵幕”“方寸格子間”“一方小屏幕”,又是一種剛需。相較于山野鄉間,城市公園有著超高的“可及性”,不用跋山涉水、不怎么耗時費力,著實性價比超高。
在體育公園西南方向,隔街相望的就是航天公園。市民楊先生是這里的常客了,四季更迭,唯他堅持,這從他的微信朋友圈或個人抖音號上就能捕捉到痕跡。
在他看來,置身公園的那一小會兒,是精神最為愜意的時刻,眼前的風吹草動、耳畔的蟲吟鳥鳴、個人的自由自在……“這是自我,這才是真我”。
還有人說,公園是“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走近自然、融入自然,進而尋求片刻的寧靜與自我的調適,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是呀!人人都言公園好,公園好了人人愛。可回到現實,那公園又是怎么來的呢?
僅僅回看中心城區,人們就會發現,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大公園,還有天逸公園、圣惠公園、南山新境市民廣場,以及眾多的“口袋公園”等。毫不夸張地說,這些觸手可及、抬腳即到的城市綠色空間,都為人們嘗試“公園20分鐘效應”提供了可能。
可以想見,如果這樣的公園能更多些,那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就不再是一句口號、一個標語了。
微風不燥,時光正好。不要總說沒時間,要知道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擠出點時間,走進身邊的公園,為身心放個小假充個電,然后再激情澎湃地迎接第二天。
攝影 記者 楊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