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01
記者 王新欣 通訊員 張博煜
3月的絳縣古絳鎮涑水新村,山桃花和連翹花競相開放,粉的溫柔、黃的熱情,像是上帝有意將色彩潑灑在了這里一般,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涑水新村是全市“五面紅旗”示范村。近年來,該村以建設“四宜絳縣”為工作總抓手,從“一村一品”的思路出發突出特色產業,新建農產品深加工工廠,實施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涑水生態園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與村民收入有了大幅增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持續提升。
昔日村民眼中的荒溝如今竟成了“金溝”,這樣的變化是如何來的呢?記者進行了了解。
荒溝建景點
涑水生態園本是一片山溝,在村民眼中不算什么好地塊。隨著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涑水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水龍看到了不一樣的發展思路。
“近些年人們的生活方式轉變了,大家越來越喜歡來農村游玩,發展鄉村旅游正當其時。南溝這邊本就有個水庫,山間還流著泉水,能夠吸引附近的人們前來游玩。在這里打造魚池的話,既能夠利用山間的活水,滿足游客的游玩需求,還具備觀賞價值。同時,有了游玩的場所后,自然也需要有一個供游客們吃飯的地方,農家樂就有了發展的空間。”陳水龍說。
目前,涑水新村利用17萬立方米水庫,新建魚池3座,其中生態養殖池2座、釣魚池1座,搭建“涑水山莊”農家樂1座,完成周圍道路綠化、硬化、亮化工程,并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可滿足游客垂釣、餐飲、燒烤、觀光等需求。
“涑水生態園建成以前,來這邊游玩的都是熟面孔,現在過來的人越來越多了,總能看到一些陌生的面孔,而且往往都是一家人一起來。”家住涑水生態園附近的村民許榮會說道。
2023年,釣魚池與“涑水山莊”農家樂給涑水新村集體帶來了收入,這讓陳水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他在外出考察市場時發現了小木屋這樣獨具特色的民宿,而在絳縣,這種形式的民宿還沒有發展起來。說干就干,有了這樣的想法后,陳水龍回到村里及時與村干部商議,并向上級爭取資金,于今年2月在涑水新村建成了5間小木屋。
小木屋就在“涑水山莊”農家樂的不遠處,占地4畝。5間小木屋是溫暖的木質原色,周圍有噴泉、水池、長廊、涼亭,其中1間小木屋可滿足游客們唱歌的需求,供游客們在美餐一頓之后休閑娛樂,其余4間均用于住宿,游客在這里可以欣賞山間的景色,享受恬靜美好的生活。
“涑水生態園建的東西還真不少,游客來了之后,可體驗的東西很多,乘興而來,就是要玩得開心。”游客劉洋來到涑水生態園后這樣說道。
續建是“涑水山莊”農家樂與小木屋的運營負責人,在他看來,涑水生態園的發展空間很大。他說:“比如農家樂,我們會結合當前的時令蔬菜做一些特色菜品,根據人數上菜,菜品每隔半個月就會更新,在這里吃飯會有一種開‘盲盒’的感覺,這是在其他飯店體驗不到的。現在,我們推出薺菜,再過一個月還會有槐花炒雞蛋,燉的羊肉也是本村喂養的山羊,對游客來說,無論是這里的用餐環境,還是用餐體驗,都是非常獨特的。”
除此之外,涑水新村還計劃打造3500平方米的篝火草坪,在水庫周圍荒坡打造水果采摘園,在李家溝打造小雜糧種植基地,在柿樹林建立露營地。
“涑水生態園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大眾為目的,打造自然、綠色、健康的服務和產品,用康養度假方式,給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放松宜養的場所,切實打造吃、住、游、娛、學一體化服務基地。用新模式帶動涑水新村的創新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村民致富的聚寶盆,真正實現群眾受益、鄉村振興。”陳水龍說。
致富新“密碼”
“我們村的紅薯吃起來不僅甜,莖部相對較細。以前,村里的紅薯總是在其他村的小型作坊進行生產,從打粉、沉淀、過篩、晾曬到成品,至少需要一星期,加上運輸成本,對村民來說確實不太方便。”涑水新村村委會副主任佟江說道。
涑水新村境內,涑水河穿村而過,村莊背靠南山,且靠近河灘,多沙質土壤,土質疏松綿軟。依托沙土地,轄區內的紅薯質地細膩、軟糯綿甜。涑水新村種植紅薯歷史悠久,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紅薯粉條,銷往太原、忻州等地。基于資源優勢與歷史傳統,涑水新村積極爭取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新建農產品加工廠,用于紅薯粉面、紅薯粉條的生產。
“我們村的地有50%以上是沙質土壤,適合種植紅薯。紅薯相較其他作物來說,產量穩定,且較好管理,基本上種到地里不需要費太大功夫護苗、打藥。同時,新建的紅薯加工廠,加工時用水不多,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做成粉面與粉條以后,經濟效益更高。”佟江說。其實,佟江在2012年村子未合并時,就與忻州的超市簽訂過訂貨協議,對方承諾對本地的紅薯粉面、粉條應收盡收。
涑水新村引進當前較為先進的紅薯粉面全自動深加工設備,有18個螺旋機,從紅薯到烘干的粉面,僅需一小時。小型作坊生產出來的粉面,農戶回到家中還需二次過篩,粉質粗糙,該設備加工的紅薯粉面粉質細膩,精細化程度比之前提高了許多。
加工廠每日可生產400公斤粉面、360公斤粉條。粉面設備預計每年工作兩個月,粉條設備預計每年工作4個月—5個月,且都是在紅薯成熟季節開展工作。
“去年我種了不到1畝紅薯,今年響應村里號召種植了3畝。”紅薯種植戶梁朝東說,“今年種植紅薯每畝補貼200元,且承諾收購時價格不低于0.5元一斤,這樣的補貼政策讓我種植紅薯更加有信心了。”
涑水新村農產品深加工工廠計劃結合本地中藥材與蔬菜,生產菠菜、杜仲、葛根等特色粉條,生產以“綠色、健康”為特色的紅薯粉面及紅薯粉條。雖然工廠建成不久,但是紅薯種植戶充滿了期待。
發展新起點
“現在村里有生態園,還有自己的加工廠,廣場、小游園、晾曬場、健身器材都有,沿路還有各種好看的花。現在,我們村的環境越來越好了,不比生活在城里差。”村民王法合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環境。
王法合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他欣喜地說:“近些年村子變化太大了,最明顯的就是村子的環境衛生。村子干凈整潔之后,其他村子的人來了,都夸贊說我們村的環境好。”
近年來,在古絳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涑水新村十分注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涑水新村的街巷道硬化完成90%,主巷道綠化完成80%,在村子里放眼望去,一片干凈整潔的模樣。“周末我很喜歡開車來這邊兜風,跨過涑水河大橋,道路干凈,路邊有花,還能看一看南山,很輕松自在。”附近村村民這樣說道。
當前,涑水新村建立了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各條街巷道都有街巷長,負責轄區的環境衛生。“以前村里環境衛生不好,大家也沒什么衛生意識,隨著環境衛生宣傳增多,村內整治力度加大,漸漸地,在街巷道亂堆亂放的行為變少了,誰家門前太亂也不好意思了,慢慢地村里都整潔了。”村干部梁朝東說道。
涑水新村的變化,離不開村“兩委”的努力。“作為合并村,最大的問題就是穩民心,涑水新村的黨支部的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村‘兩委’積極幫助村民解決問題,包括家長里短、鄰間糾紛等,近些年沒有發生信訪矛盾;另一方面,經常把村‘兩委’干部、居民組長、黨員代表等叫來開會商討村內事宜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變得越來越理解對方。穩民心與產業發展,讓涑水新村有了質的飛躍。”涑水新村包村干部賈云霞說。
與此同時,古絳鎮政府也非常看好涑水新村的發展,下一步計劃將涑水新村打造成“精品村”“數字鄉村”,為涑水新村的發展帶來更多優勢。
古絳鎮還提出了依托郝家窯、涑水新村、堯寓村、合澗村等村產業特點和歷史特色,打造以涑水河為軸線的“農文旅”深度融合循環圈,這些都為涑水新村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現在,涑水新村將荒溝變“金溝”吸引游客,將河灘變“寶灘”發展紅薯產業,增加集體收益。將來,隨著絳縣沿涑水河觀光道的建成,這里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