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4-03-14
□楊穎琦
“這就是文化的傳承,歷史是最好的見證人”“喜歡這里面小人物的故事,讓我覺得歷史也很生動”“是電影,是故事,更是歷史”“文案太美了,是可以直接摘抄的程度……”
這部剛剛完結的文化紀錄片在B站一經播放就引起觀眾熱議,到今天播放量已經超過1650萬,評分更是高達9.7分。在它的實時彈幕里可以看到,觀眾不僅被它優美的文案感動到,也為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所震撼。
文化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綜合體,涉及一個社會的思想觀念、制度儀式,人的生活習性、行為模式等方方面面,呈現出一體多元的總體特征,因此文化是社會歷史生活的總和。探尋文化的起源和形成之路,是每個民族在發展之路中孜孜以求的目標,因為它不僅可以為我們指明民族的生存根基,還可以為我們每個民族成員找到文化上的歸屬感,成為社會意義上的文化人。
文化紀錄片《何以中國》正是以中華文化尋根為主題進行發問,運用歷史史料和現代解讀雙重視野,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斑斕之路。在《何以中國》中,中華文明篳路藍縷的演進之路伴隨著文明的分化、統一及再分化、再統一的過程,最終形成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大一統局面。

追溯中國的起源,正史記載中只有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和夏商周王朝,但考古學已經重構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起源與譜系,《何以中國》正是依托中國百年考古的豐富成果,追溯中華文明的根基、發源與早期發展,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全新的歷史圖景。
紀錄片分《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共8集,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王朝講起,進而溯源至舊、新石器時代之交,見證中華大地的先民走向農業定居,組成家庭和社會,建立早期信仰和文化審美,開始五湖四海間的交流,形成區域古國和早期文明,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直至秦漢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宏闊歷史進程。在這以千年、萬年為時間單位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中華大地上文明的火種如何誕生,又如何由點到面,由分散到聚集,最后融匯成一個“大一統”的文明體。
影片中展現了諸多珍貴文物,以實物形式讓我們看到了早期文明的物質形態,其中出土于陜西寶雞的“何尊”,銘文中有“宅茲中國”的記載,這是迄今看到最早的、以文字書寫的“中國”;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這些珍貴實物是探源中華文明的有力實證。
《何以中國》除了在整體上對中國歷史沿革做出了大致的勾勒,還在宏大歷史敘事之外,呈現了普通秦兵黑夫和驚、西去和親的解憂公主、漢代邊關驛站驛使嗇夫弘、吹骨笛的賈湖少年,以及陶器上留下的一枚指紋,這些幾乎湮沒在歷史中的小人物及其痕跡,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數千年前那些人的呼吸。影片將他們與秦皇漢武、孔子孟子等青史留名的歷史大人物并置,拓展了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也重現了他們所生活的具體環境。在這里,歷史不再只是英雄人物史,而是一群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曾經在這片華夏大地上生活著的蕓蕓眾生。
近年來,一大批優秀紀錄片不斷拓寬著講述故事的廣度,也在挖掘著解讀文化的深度。紀錄片《航拍中國》將鏡頭“放飛”于天際,跟著鏡頭,我們可以跨越廣袤中國,遍覽千里江山,看見多姿多彩的中國;《“字”從遇見你》將鏡頭轉向優美的漢字系統,通過動畫、說唱等多種方式生動講述漢字故事,將我們的文化基因娓娓道來;到今年已經播放第四季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每集5分鐘的精煉形式,以國寶的口吻,帶觀眾重新解讀文物,講述我們血脈中的家國情懷……
或遠或近地勾勒著地理空間,或詳或略地描繪著現實社會,或濃或淡地訴說著歷史故事……紀錄片以創新性話語,以影像和臺詞相結合的方式,生動講述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展現生生不息的煙火人間,也讓我們“從何而來”的回答更加真切、生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