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3-08
記者 裴旭薇 見習記者 王月文

3月5日,聞喜縣篤行村開展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文明宣講活動中,村里的退伍老兵、50年黨齡老黨員林清波向黨員和學生講述雷鋒的事跡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感人故事。 特約攝影 溫徐旺 攝
“接過雷鋒的槍,千萬個雷鋒在成長。”今年3月5日是全國第61個學雷鋒紀念日,我市各級各部門在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弘揚雷鋒精神,讓助人為樂的暖流在河東大地涌動。不僅如此,過去一年,我市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廣大志愿者在各自崗位和各個領域開展理論宣講、扶弱幫困、文明創建、敬老助殘等志愿服務,在推進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與創建文明城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黨和政府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我市推動全民文明實踐、大力培育文明新風的重要成果。
志愿者是新時代雷鋒精神的一面旗幟。近日,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社區、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了解他們開展志愿服務的日常點滴,讓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和志愿精神,用群眾身邊的“雷鋒”激勵人、鼓舞人,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讓環衛工人吃上熱乎飯”
嵇玉霞是鹽湖區第一時間志愿者協會的一名普通志愿者。每天早晨4點,她在夜色中按時趕到距家8公里的愛心粥屋。在這里,她和幾名志愿者一道,熬粥、洗菜、炒菜、打包、裝車……為的是讓100多名環衛工人能在6點30分吃上熱乎的早飯。這一信念讓她忘記了勞累,甚至樂此不疲。
從2017年加入鹽湖區第一時間志愿者協會至今,她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公益事業上,并先后被評為鹽湖區“巾幗建功標兵”“最美優秀志愿者”等。“看到環衛工人吃上熱乎飯,感覺自己的付出是有價值的,身體雖然辛苦,但心里卻很高興。”嵇玉霞表示,自己只是眾多志愿者中的一員,公益事業靠的是大家的共同付出。
2016年,為了讓環衛工人吃上熱乎的早餐,感受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溫暖,鹽湖區第一時間志愿者協會正式啟動愛心早餐項目。7年多來,協會會長張昌勤帶領著志愿者克服重重困難,用實際行動兌現著當初的諾言,把愛心匯聚成一城的暖流。
“管理者的信念、志愿者的初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是愛心早餐堅持做下來的動力來源。”張昌勤告訴記者,愛心早餐成為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奉獻愛心的平臺,一點一滴的愛心在這里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溫暖著一座城市。
截至目前,愛心早餐已運行2666天,參與志愿者42326人次,服務環衛工205516人次,時長達161686小時,先后榮獲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和省、市、區“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等榮譽,更是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得到了環衛工人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點贊,吸引了眾多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參與,成為我市志愿服務的一張名片,做到了“一碗粥”溫暖“一座城”。
愛心早餐采取現場發放的形式,服務對象所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都會被收集起來,愛心早餐文創產品應運而生。由協會志愿者李敬國夫婦牽頭,將一次性筷子清洗、消毒、晾曬后做成紅船、古建筑、絹花等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既倡導了“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在手工制作學習中增強了志愿者的凝聚力,營造了綠色環保的社會氛圍。
“下一步,我們計劃發動更多志愿者加入手工制作中,對手工文創產品進行義賣,反哺愛心早餐公益事業。”張昌勤表示,希望通過愛心早餐這項公益活動,讓環衛工人吃上熱乎早餐的同時,也能激發更多人的善心,引領、帶動更多的人關注、關愛環衛工人,從小事做起,共同維護城市環境的干凈整潔,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我是一名社區志愿者”
3月5日當天,鹽湖區東城街道禹都花園社區聯合市婦聯、市中心醫院,在社區開展婦女義診宣教活動,吸引了社區50多名婦女參加。活動現場,醫護人員為居民進行義診,并提供健康指導、講解急救技能等,大家紛紛表示在這次活動中受益匪淺。

3月5日,我市2024年“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運城市鹽湖區藍天救援隊隊員現場教群眾如何進行心肺復蘇。 記者 裴旭薇 攝
“社區把醫生請到小區,上門為大家服務,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我們心里非常溫暖。”當天活動中,53歲的居民楊寶琴高興地說,“社區定期就會舉辦活動,大家在活動中增進了了解、互相交流學習,非常熱鬧,就像大家庭一樣。”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更是黨和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前線。連日來,禹都花園社區黨支部副書記侯穎也在為文明城市創建、電動自行車安全整治、垃圾分類等工作而奔波,定期清理樓道小廣告、上門入戶宣傳政策、商討新建電動自行車車棚、看望慰問孤寡老人、協調社區愛心食堂相關事宜……這些事情都被列在侯穎的日常工作清單中。“社區工作看似是小事,其實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是我們的職責所在。”侯穎表示,穿上紅馬甲,自己就是一名志愿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善舉,只要對群眾有好處,就應該提倡和支持。她也希望通過自己和社區工作人員的行動,弘揚雷鋒精神,帶動居民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共建美好家園。
今年57歲的雷學敏是鹽湖區禹都花園社區的一名網格員,也是一名社區志愿者。見到雷學敏時,他正和幾名社區工作者一起,為小區停車位畫線。規劃停車位,保障小區車輛停放規范,是社區文明創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從政策宣傳到車輛停放,從參與社區活動到協調鄰里糾紛,10年來,雷學敏始終活躍在社區一線,用自己的行動為社區建設和發展發揮著光和熱。
禹都花園小區業主幾乎沒有不認識雷學敏的,大家都說,他是個熱心腸,總是把大家的事當自己的事。不久前,小區某棟樓上下兩層業主因噪音干擾而發生糾紛,甚至產生了僵持和互相報復的行為。對此,雷學敏便多次深入住戶家中了解和傾聽,先是讓他們將內心的怨氣都表達出來,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調解。經過他的勸說,兩家住戶意識到相互干擾對雙方都會造成傷害,最終成功化解矛盾。諸如此類的事情讓雷學敏積累了頗為豐富的糾紛調解經驗,增加了對小區住戶的熟悉和了解,住戶也對他有了信任感。雷學敏表示:“鄰里矛盾很多時候是溝通不暢導致的,說開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雷學敏所在的網格共10棟樓1800多口人,網格內居民有大小事情都習慣性地找他。居民的事用心,社區的事關心,公益的事熱心,這些年雷學敏堅持從事志愿服務,主動為居民群眾解決生活難題,成了大家眼中的貼心人、熱心人、知心人。“能為大家解決問題,說明我還有價值,雖然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心里是快樂的。”他說。
“救援,為了心中的‘藍天夢’”
作為一支純公益緊急救援組織,藍天救援隊在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在各種危機面前竭盡所能的拯救生命”的藍天誓言,吸引著一大批有公益夢的勇士加入,讓這支隊伍逐漸發展壯大。

3月5日,我市2024年“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運城市鹽湖區藍天救援隊隊員現場教群眾如何進行心肺復蘇。 記者 裴旭薇 攝
1984年出生的趙永青是平陸縣人,多年來一直在運城市從事貨物運輸工作。2020年年底,趙永青在一次家鄉村民駕車落水的救援中,接觸到藍天救援隊,被隊員的英勇無畏深深觸動,便在心里種下一個“藍天夢”。2021年1月,他正式加入運城藍天救援隊。在隊長和隊員們的關懷和幫助下,趙永青努力學習藍天理念和各種救援技能,迅速通過了各項技能考核,并成功晉升為正式隊員,成為運城藍天救援隊搜救組副組長。
2021年7月的一天晚上,趙永青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準備休息時,突然接到通知:永濟黃河有6名學生落水。他立即趕到隊部收拾裝備,和隊員們迅速出發,最終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同年7月20日,河南鄭州發生了歷史罕見洪澇災害,趙永青二話不說,立即報備申請,和隊友們奔赴鄭州,歷時8天,先后轉運了1000多名被洪水圍困的人員。2022年9月,趙永青接到隊里電話:新絳隊需要裝備支援。他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攜帶水域救援裝備趕赴現場,協助兄弟隊伍下水搜救,用時兩小時順利完成任務。2023年大年初一,所有人都沉浸在合家團圓的喜悅中,黃河三門峽大壩發生了重大的人員落水事故。趙永青從微信群里看到消息,第一時間向隊長匯報,并努力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在萬家團圓的日子里,毅然決然地前往救援現場,那次救援持續了7天……
從馬拉松比賽應急救援到重大自然災害搶險,從水域打撈到交通救援,幾年來,趙永青把救援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無數次放棄貨運生意投身到救援行動中,搭配上時間、精力、金錢,卻毫無怨言。去年,他被評為“運城市道德模范”。
“能幫助到別人,我心里很有成就感,作為一名藍天救援隊隊員,我時刻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堅定召必來、來必戰、戰必勝的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傳播正能量,踐行一名藍天救援隊隊員的初心和使命。”趙永青表示,雷鋒精神就是盡自己所能去服務社會,每個人都能成為當代“雷鋒”。
運城市鹽湖區藍天救援隊(原運城藍天救援隊)成立于2016年6月,是由熱愛公益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無線電愛好者以及專業醫護人員等社會愛心人士組成的一支純公益民間救援隊,致力于運城地區城市救援、山野救援、水域救援等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該組織現有志愿者570余人,其中隊員(及預備隊員)95人,服務總時長共計25694.5小時,參與活動818人次,人均服務時長31.5小時。發展至今,共計參與公益活動231次,其中公益救援68次、大型活動保障49次、技能培訓133次。
從成立至今,救援隊參與了多個緊急救援任務,包括土耳其地震國際救援、溺水打撈、尋找走失人員、安全及醫療保障、省內聯合救援和地震培訓演練等,展示了救援隊在不同領域的救援能力,為地方政府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們還要定期組織專業技能培訓和學習,提高隊員們的專業救援技能和自身素質,傳播救援知識、增強身邊群眾的安全意識,提高緊急事件處理的能力,讓更多的人掌握預防和應對災害的基本常識,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緊急救援服務,共同為公益事業努力。”該救援隊負責人說。
“很榮幸成為‘最美運城人’”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層干部,卻在自己的崗位上主動作為,開啟電商助農之路,讓絳縣乃至運城的特色農產品坐上電商“快車”,走向全國各地,帶動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被當地群眾稱為“網紅村支書”“黨紅基層干部”。他就是1987年出生的絳縣大交鎮副鎮長張成蘊。
多年來,張成蘊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視頻號、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組成宣傳矩陣,書寫“三農”故事,拍攝基層干部系列視頻,用新形象、新載體,為鄉鎮重點工作和鄉村振興工作進行正面宣傳。截至目前,他的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的播放量達到5000萬余次,為推介絳縣優質農產品、做好文旅宣傳、展示基層黨員干部工作風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通過公益助農賬號直播助農,帶領基層干部幫助農民線上推介和銷售農產品,使絳縣櫻桃和草莓銷量大增,帶動了果農增收致富。
目前,張成蘊的公益助農賬號作品參演推介的市、縣、鄉、村各級干部達400余人;累計培訓各類電商學員1100余人;同時,孵化和指導運城及太原、臨汾、長治等市20多個縣40余個鄉鎮基層干部利用新媒體助農宣傳。張成蘊的事跡,被新華社、半月談、央廣網、人民網、山西日報等媒體突出報道。2023年,他被評選為“百名最美運城人”中的“電商帶貨達人”。
“很高興也很榮幸成為‘最美運城人’,希望盡我所能為鄉村振興貢獻一分力量,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直播助農活動中,把運城的特色農產品推介出去。”張成蘊說。
去年,市委宣傳部在全市開展了“百名最美運城人”評選活動,堅持聚焦基層一線,突出可親可信可學,市縣鄉村層層推選,線上線下廣泛參與,超過50萬余名各級干部群眾踴躍參與,網絡點擊量突破100萬人次。
經過逐級推薦、網絡投票、綜合評審等環節,130名“最美運城人”最終脫穎而出,他們是涵蓋外賣騎手、出租車司機、服務業群體、文明新風好司儀、河東紅娘、河東文旅推薦官、電商帶貨達人、河東國寶守門人、自信從容新農民、城市美容師、閑事大媽、現代農業好把式、媒體特別推薦共13個領域的佼佼者。這次評選也成為全社會向榜樣看齊、向先進致敬的一次精神洗禮,讓更多人感受到,英雄并不遙遠,榜樣就在身邊。

3月5日,我市2024年“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運城市鹽湖區藍天救援隊隊員現場教群眾如何進行心肺復蘇。 記者 裴旭薇 攝
多年來,我市積極挖掘培養先進典型,多層次、多渠道選樹身邊好人,力爭讓每一個善行義舉都能被及時發現,進一步厚植運城人崇德向善的文化沃土。同時,我市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特別是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通過“建陣地、強隊伍、重活動、育品牌、固根本”,進一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13個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47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373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成立志愿服務隊伍3500余支,開展志愿服務骨干培訓320場,培訓人員1.2萬余人次,更是探索出了“十必到”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樂善萬榮媽媽團”“數智服務綜合體”等一批優秀文明實踐項目,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弘揚了時代風尚,凝聚了發展合力。
無論是關愛困難兒童,還是照顧年邁老人;無論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奉獻,還是在工作中追求創新,都是雷鋒精神的體現。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說到底,只要有奉獻精神、互助精神,人人都可成為“雷鋒”。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