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楊洪惠時間:2024-02-29

▲王官別墅 (資料圖)
樓上村最早稱故市樓,位于永濟虞鄉鎮東,南與王官村相鄰,北與清華村相接,東與洗馬村相望,西與吳閻村相鄰。清華村古稱故市鎮,因樓上村在故市鎮南不足兩里,故又稱故市樓。樓上村是由樓上和半道兩個自然村組成的一個行政村落,最初半道村與樓上村還有一點距離,兩村被清華至王官的馬路隔開,半道居于樓上村西南,樓上居于半道村東北,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村如今已經連在一起了。
(一)
樓上村地處王官峪谷口不足兩里的地方,王官峪流出來的溪水在向北一里左右、樓上村村南的地方分為兩股水流,一股沿著馬路從半道村東面順流而下,過樓上村西,可以澆灌半道、樓上村西、清華村西的大片土地。另一股水向東北方向,依著樓上村東順流而下,可以澆灌樓上村東、洗馬村和清華村東大片土地。樓上村依偎在兩股水流的懷抱中,從南向北慢慢鋪開,村北是著名的閻家王官別墅。
王官別墅是清朝宰相閻敬銘的別墅。他本是陜西朝邑人士,因家鄉常發洪水,便于光緒年間來到虞鄉的中條山下,長期借住在虞鄉屯里村,開辦學堂,教化人民等,做了不少好事。他多次游覽王官山水,喜歡這里的山清水秀和沁人心脾的空氣,品讀了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詩文,感受到這里濃厚的文化氣息,便有修建別墅之愿。他逝世后,由其六子閻乃竹完成此愿。
別墅于清光緒二十八年始建,光緒三十一年竣工,整個莊園占地160畝,是一座清代樓、堂、亭、閣俱全的城堡式建筑群。其正門朝南,莊園的東西圍墻兩邊是王官峪分流的兩股山水,從莊園西邊的流水分出一股向東,從莊園的南面直接流入莊園,可以澆灌莊園的良田。王官別墅東西墻邊分別是通往清華村的東西大路,東路通向清華村東的石頭套,西邊通向清華西的西城壕。
緊鄰莊園西側的路是主要道路,上通王官,下達清華。歷史上,這條路就是去王官的官道,王官山水的美麗,引得無數文人雅客蜂擁而至,觀賞旅游人士絡繹不絕。尤其是唐朝詩人司空圖隱居王官以來,寫下不朽的詩歌評論《詩品二十四則》和300多首詩詞,直接影響了宋、元、明、清的文人雅客,他們游覽王官后留下了大量詩文。由于王官別墅的建成,村名逐漸倚樓而生,“樓上”逐漸代替了“故市樓”。
(二)
村北大路向東第一條巷道通往王官別墅的南門,南門是正門。大門南邊這一片主要是李姓人家的聚集地,人們常說“李半村,肖一角,剩下都是雜貨貨”……形象地描寫了樓上的人口分布情況。往前,路西有一片竹園,青翠欲滴。靠路西邊是山泉水流,柳樹成蔭,是孩子們戲水玩耍的好地方。
再往前,路東曾開有代銷點,筆者記得有一位姓肖的伯伯主持事務,小時候,筆者經常跟著表哥表姐去代銷點買紅紅綠綠的豆粒糖。離這里不遠處,有個朝北的舞臺。靠大路東邊就是肖家聚集地,地勢比較低,這里過去叫東巷,巷子中間有座小廟,周圍是青石板路,別有一番風味。肖家西邊緊鄰大路下面還有座小廟,小廟邊上有口大井,井口挺大、不深,全村人都在這里吃水。筆者小時候常常跟著姨夫或表哥去挑水,看到井水波光粼粼,忽閃忽閃。一早一晚前來挑水的人特別多,大家都是自覺排隊等候,還沒輪到就聚在一起聊天,輪到了就迅速打水。
半道村與樓上村相隔一條馬路,在官道西面偏南,大多數是劉姓和郭姓人家。村南順水而上一路上有七個水打磨。村東的路向上通向二峪口,東邊曾建了一個蓄水池一樣的小水庫。
東南方向是山坡墁地,地勢比較高,農業合作社時期,村子在那里開過石灰窯。包產到戶后,村民利用山上的自然資源,擴大石灰生產,一時間十幾個石灰窯日夜不息,供應整個永濟甚至臨猗建筑業的使用。后來,隨著國家環保政策力度加大,人們對石灰生產也有了更為綠色環保的認識,進行了管控。
(三)
樓上的美得益于山水。這股水造福這里的人們,人們與這里的水息息相關。除了灌溉農田,平時勤勞的婦女洗衣服、淘麥都需要這股水。
淘麥時,人們一般都要起早點,按照鄉規民約和習慣,那時沒有人洗衣服,以免影響水質。筆者曾多次跟著姨媽去淘麥,見過淘麥的熱鬧場景。清晨,人們都會早早來到水渠邊,那個經常淘麥的地方水面比較寬,有1.5米的樣子,水流平緩,特別清,渠底青色白色的鵝卵石清晰可見。姨媽將竹編的篩子放到水里,然后倒入麥子,用笊籬來回攪動,只見麥中的塵土和麥衣順水流走。姨媽一邊攪,一邊輕輕地用笊籬把帶皮的麥子和秕谷撈出來,然后踅著笊籬迅速把漂浮的麥子舀起來,倒進淘麥筐里,這樣篩子里的麥子越來越少,最后剩下的都是細小的石子。
過去,人們打麥都在麥場進行。樓上地處中條山麓,麥場多數由砂石和土碾壓而成,碾出的麥子都夾雜著石子和土,所以淘麥可是一項技術活兒,淘麥時不僅僅是淘洗塵土,更重要的是利用水的浮力把砂石淘凈。
當兩筐麥子淘好,天空東邊已升起紅彤的太陽,蒸蒸日上,好不愜意。早上淘麥的人往往比較多,有時候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十分熱鬧。
樓上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完全是一種享受。這正是:竹園流水環境好,人情世故都坦然。民風自古效堯舜,與世無爭比桃源!
(四)
20世紀70年代初期,運城地區水利局在樓上村東南建了清華水泥廠,采取中條山的青石制造水泥,給王官景區造成了一定影響,后來及時調整方向,改為從景區東面的二峪口山上取石頭,這樣才避免了王官景區繼續受到破壞。
水泥廠開始生產那會兒,國家正處在欣欣向榮的建設時代。為了擴大水泥廠銷售,清華鄉政府決定打通一條大路,從水泥廠直通清華村。一個原因是原來去清華的路是東西兩路,不是正南正北方向,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路面不寬敞,歪歪扭扭,不適合汽車、拖拉機進出。
新修的正南正北的大路沿著王官別墅西墻直下,王官莊園的西半部圍墻被拆,莊園一分為二。曾經王官山水一路直下清華的舊時風光和路兩邊綠樹成蔭、果木遍野、溪水長流的美景均已不再,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隨著社會發展,樓上村不斷擴展,半道村和樓上村連到一起,村民人數也增加到兩千多人。近年來,在一代青年干部的領導下,樓上村依靠水泥廠發展鄉村產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為了讓王官峪這個極具歷史文化的旅游景區更好地服務游客,不斷傳承和弘揚山水文化,在清華村西原來的山水壕東修建了一條寬闊的水泥路。這條路從樓上村和半道村西通過,不但為游客提供了方便,更為王官、樓上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
期待未來的樓上村更美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