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10
閆 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陣地的生產力。新時代新征程,建設農業強市要用先進科技助力農業產業體系升級,用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農業強市建設。
2023年12月28日召開的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數字化改造。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要求以科技作為強大引擎,著力解決在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等方面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等領域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選育和推廣一批優質、多抗的農作物,顯著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優質化率;研發一批綠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調理劑,低風險農藥、施藥助劑等綠色防控產品,綠色高效飼料添加劑、低毒低耐藥性獸藥、高效安全疫苗等新型產品,提高肥料、飼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同時,良種良肥良飼配良技。要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推廣綠色畜牧養殖法、水肥一體化、病蟲害智能監測等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考慮到運城屬于缺水城市,建議推廣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此外,運城地形比較復雜,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8.2%,適合引進推廣一批新型農機設備,發展機械化農業,形成省力化、機械化、標準化的全程機械化農業種植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綠色農業科技和創新模式的研發和探索,可以有效提升我市綠色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形成具有運城特色的現代綠色農業發展模式。
引進培育專業科技人才,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為農業強市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我市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應深入開展“運才興運”專項行動,持續深化省校合作、校企合作,通過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研發機構、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柔性方式,引進大批量專業人才,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方面,政府應以農業科技培訓為重點,加大與各高校、培訓學校的合作力度,推行“定點、定向”培訓模式,打造精準化、具體化、實用化的培訓體系,著力完善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大力培育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強化以主體定位與核心使命為基礎的績效評價導向,擴大科研決策、選人用人、職稱評聘、經費使用、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全面激發農業科研機構創新活力。同時,還要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福利保障制度,給予農業科技人才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突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梗阻,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強市建設提供制度保障。聚焦制約農業技術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引導激勵與支持服務并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武裝”農業生產,為農業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為此,首先應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科技服務主體和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涉農高校院所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健全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完善農業農村技術轉移機構的服務功能,大力推廣科技直通車、農業科技專家組等農業農村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為農業農村提供高質量科技服務。其次要搭建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鼓勵農業新品種、專利、著作等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盈利分成等多種轉化模式,創新項目組織機制、投入方式、分配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再次應構建多元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模式,在全市規劃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最后要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在縣域的落實力度,調動縣域涉農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加快農業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
總之,要用好科技這把“金鑰匙”,用好重大政策紅利和真金白銀,支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真正以科技推動農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市現代農業強市建設賦能提速。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