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05
2023年10月底,我市被國務院食安辦命名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為山西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是一個城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最高榮譽,也是我市創建工作篤行不怠、久久為功,“十年磨一劍”的歷史性見證。
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創建。多年來,我市堅持將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作為一項重大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大力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堅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從群眾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強化源頭治理,創新監管機制,形成了富有運城特色的“七位一體”市縣聯動全域創建模式,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和成效,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市一食品安全快檢室,工作人員對抽取的樣本進行日常檢測。(資料圖片)
“七位一體”促共治
早在2012年,我市就在全省乃至全國率先啟動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創建,逐步形成了富有運城特色的“黨委抓部署、人大抓監督、政府抓創建、部門抓監管、企業抓管理、行業抓自律、社會共參與”的“七位一體”社會共治模式。2016年,這一模式得到原國家食藥監管總局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當年,我市被列為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試點市。
“七位一體”社會共治模式織出了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的一張“網”,讓創建工作得到多方守護和托舉。
黨委抓部署,高起點謀劃。市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把創建工作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全面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制度保障、強化督導考核,堅持將創建列入市委重點工作督導計劃和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人大抓監督,高強度推進。市人大堅持對創建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和專項督查,審議市政府關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情況報告,每年對7家食安創建主要成員單位相關工作推進情況,開展創建滿意度測評。政府抓創建,高標準落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四強”,強化經費保障、強化政府督導、強化食安宣傳、強化年度考核,積極推動創建工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每年列支專項經費2000余萬元,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夯實了基礎。部門抓監管,高質量服務。積極強化全鏈條監管,聚焦市場整治、面源治理、檢驗監測、食安執法,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校園食品安全、“鐵拳”、“守查?!钡葘m椪涡袆?。企業抓管理,高水平發展。督導企業牢牢樹立“食品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意識,全市539家生產企業和1.49萬家經營企業全部配備食品安全員,454家大中型企業全部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從嚴規范企業安全生產、安全經營。行業抓自律,高要求達標。堅持把“行業自律”作為政府監管的有益補充,通過行業自律機制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的整體效率。社會共參與,高效能貫通。積極發揮12315熱線作用,全方位、多維度推進線上線下消費調解機制建設;聘請50名美團送餐騎手為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發動人民群眾在更深層次開展監督。
通過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市食品安全總體形勢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群眾對食品安全工作的滿意度屢創新高,2022年我市創建支持率達96.82%、創建知曉率達95.31%、總體滿意度達91.56%。到2023年年底,我市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為99.5%,食品抽檢合格率達98.1%以上。

食品安全進校園活動現場。(資料圖片)
“智慧監管”提效能
2016年,我市在“智慧運城”建設之初,就把“智慧食藥”作為一個模塊納入其中,由政府統一規劃,每年劃撥100余萬元用于部門研發使用。2019年機構改革后,又將其升級為“智慧市監”監管平臺。智慧監管平臺累計投入1800多萬元,共有7大功能模塊,分別是企業檔案、生產溯源、經營溯源、冷鏈溯源、檢驗檢測、可視化監管、AI可視化監管。平臺采取可集成、易實現、見效快的建設原則,分步實施,推動實現“一網通管、一網通查、一網通辦”,提升了食品安全領域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從2018年8月至今,該平臺共對接快檢數據30818條。
以現代新型信息技術加速度發展為契機,結合我市食品產業實際,超前謀劃、明確重點、分階段實施,積極打造智慧監管平臺,這一舉措全力提升了我市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水平,促進了食品安全監管效能的提升。
同時,我市狠抓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建設,建成全省首家進口冷鏈食品追溯平臺,總倉共入庫貨物8.9萬件,張貼“運城市進出口冷鏈食品溯源碼”10.5萬張,實現冷鏈食品全周期可追溯。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目前全市共有858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通過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注冊登記審核,其中綠色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注冊率達到100%。同時,積極探索食用農產品“承諾合格證+追溯”制度,全市共有1075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通過了國家平臺注冊登記審核。推進運城果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果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施果園投入品日常登記與抽查制度,全市生產“有身份證蘋果”的果農突破1萬戶。近5年來,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抽檢情況,運城市出產的果品質量合格率均為100%。
近年來,我市還穩步推進校園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示范引領項目,共投入2000萬余元,建立市級、縣級教育安防監管平臺,利用3年時間實現了校園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完善提升,極大地提高了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目前,全市1679所學校食堂100%實現食品展示式“明廚亮灶”,100%實現了“互聯網+明廚亮灶”,持續推進學校食堂建立HACCP或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19家“放心午餐”全部完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校園食堂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全部繳納;97家學校食堂建立食品安全快檢室,校園食品安全通過信息化手段得到有效保障。

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某學校食堂檢查食品安全工作。(資料圖片)
責任落實見成效
2022年10月以來,我市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全覆蓋、三年見成效”目標任務,圍繞“推進包保覆蓋率、督導完成率、問題整改率、食品安全總監和安全員配備率達到四個100%”要求,狠抓“兩個責任”在全市落實落細。
其間,我市創新推進機制,積極利用“五個到位”總體推進機制(即黨政抓總推進到位、食安辦牽頭組織到位、包保干部分級督導到位、企業主責落實到位、市場部門監管到位),做好“三清單一承諾”臺賬完善調整、“三小”摸底、業務培訓等各項工作,全力抓好督導督查工作,推進屬地管理責任“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機制落實到位,為企業落實主體責任提供了強勁的外部推動力。
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兩個責任”包保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共計16930家,包括生產領域501家、經營領域16245家;市、縣、鄉、村包保干部共計4939名,我市食品企業共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共2236名,配備食品安全員共7644名。“三小”摸底數量共計20787家。
在推進“兩個責任”落實中,我市通過層級督查、包保督導,推進企業全面落實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新機制;組織各類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和各級包保干部參加培訓;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新機制,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積極落實“實施一次包保干部輪訓、組織一次觀摩推進會、開辟一個包保干部電視專欄訪談、進行一次大督查、開展一次知識大競賽”的“五個一”活動舉措;激發落實工作動力,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變“要實干”為“干得實”。
在創建中,我市全面統籌農業和食品產業高水平安全和高質量發展,聚焦特優戰略,大力推進轉型升級,實施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由政府引領,出臺《運城市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實施方案》《關于深入實施運城品牌計劃的行動方案》等文件,列支320萬余元的專項獎勵,扶持優質品牌。以龍頭引領擴規模、精深加工促升級的方式,打造食品產業五大主導產業集群,使之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聚力打造“運城面粉”“運城蘋果”“運城蔬菜”區域公用品牌,推動農產品和農業生產兩個“三品一標”協同發展,受理審核綠色食品申報產品77個,已獲證產品9個,待發證產品51個,目前全市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151家產品226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二;受理申報“圳品”產品31個,已獲證產品10個,待發證產品4個,目前全市“圳品”總數37個,位居全省第一,已形成地方特色品牌矩陣。同時,我市將關公忠義文化、德孝文化、鄉土文化、紅色文化等河東特色文化融入食品品牌建設之中,積極探索“食品品牌+河東文化”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讓更多的顧客既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又感受到河東文化“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
從強化農產品源頭治理、示范點創建、食品生產專項整治、制止餐飲浪費、農貿市場專項整治、餐廚垃圾收集處理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查處食品違法犯罪,我市構筑起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的安全屏障。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后,我市將以此次獲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和食品全鏈條監管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食品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監管,推進食品安全各類專項行動高效開展,不斷鞏固和深化創建成果,不斷提升全市食品安全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力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