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2-27
□記者 張建群 王捷 文圖
“You are beautiful!”“I'm glad to meet you!”
初見面,一位精神矍鑠、滿臉笑容的老奶奶就以這獨特的打招呼方式和豎起的大拇指,讓我們感受到了她的熱情與風趣。這位老奶奶正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穿過抗日烽火的百歲歸僑陳丹萍。

百歲風華
陳丹萍老人曾經的過往,可謂充滿傳奇。祖籍廣東的她出生于馬來西亞,因抗日回到祖國,后輾轉來到運城,自此扎根定居。歷經風雨和磨難,她仍報之以歌,樂觀面對。在她和愛人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中,兒女們也都成長為棟梁之材,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國家、為社會做著貢獻。
12月20日,記者一行前往老人位于市區的家中探訪。如今,小兒子朱建中照顧著母親的飲食起居。采訪當天,燦爛的陽光鋪滿房間,讓我們更真切感受到老人溫暖、豁達的人生態度和智慧,以及撲面而來的與人為善、積極向上、為國為家的良好家風。

溫情陪伴
【回國抗日 投身革命】
陳丹萍1923年臘月二十七出生,祖籍廣東大埔。她的父親曾是廣東旅馬茶陽會館的館長,是頗有名氣的僑領。母親雖沒上過學,但也身體力行地教會陳丹萍為人處世的道理。
“九一八事變”后,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號召青年都參加到抗日救國的隊伍中去,陳丹萍和二哥陳光來積極響應,并于1938年回國。因那時年少,祖父母不放心,陳丹萍沒能和二哥一樣去抗日軍政大學,留在了廣東大埔莒村養正學校繼續上學。
在學校里,陳丹萍加入“急流劇團”當了小演員,參演的《報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劇目,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此后,她轉學到香港華南中學(華僑子弟學校高中部),編排演出了《誘導》《墮落性瓦斯》等劇目,宣傳黨的思想,號召廣大群眾抗日。這樣的抗日行動,她畢業后沒有中斷過,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1948年,陳丹萍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永和埔靖黨團員短期訓練班”,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現在的共青團),被任命為鄉團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她以教學為掩護,先后發展了20多名進步青年,為前線輸送有生力量。
“土改”時期,陳丹萍曾擔任莒村鄉女民兵連連長,晚上常在路口或山岡上放哨,有兩次執行任務時,險遭反動勢力暗殺。1950年,陳丹萍還參演了《雷雨》《血淚仇》《鬼子進村了》等劇目,在全縣各區反響很大,轟動一時。
一路走來,陳丹萍的父母雖然掛念著女兒,但非常支持她的每一個決定,讓她在面對國家危難、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切實理解什么是國、什么是家。
【越過苦難 報之以歌】
從香港華南中學畢業后,陳丹萍曾前往福建龍巖,在縣農業推廣所當辦事員。也就是在那里,她遇到了愛人朱纘高。朱纘高是當時全國著名的棉花栽培專家。20世紀50年代中期,因為山西缺少這樣的人才,他選擇了山西,并來到被稱為“棉麥之鄉”的運城,調入山西省農科院棉花科學研究所工作。
想到祖國建設正需要人才,加上幾個孩子尚年幼,陳丹萍沒有遵從父親幾次讓她回馬來西亞繼承部分遺產的意愿,而是選擇留在國內。
陳丹萍從福建龍巖調到平原?。ń窈幽闲锣l市),后調入原國家華北行政委員會農林局工作。1954年國慶節,她有幸參加國慶游行,親眼看到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心情非常激動,暗下決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工作。她被調到山西工作后,曾榮獲“太原市三八紅旗手”和“山西省歸僑先進工作者”。1963年,她回到運城,在山西省農科院棉花科學研究所圖書館工作。
陳丹萍夫婦育有6個子女。在朱建中的記憶里,母親養育他們可謂含辛茹苦。父親工作忙,家里大小事務都靠母親一個人操持。她還要完成自己的崗位工作,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陳丹萍是南方人,學做北方飯菜頗費力氣,經常把餃子包得像包子一樣大。因為家里人口多,每年的年夜飯,她都要忙活到半夜。
“文革”期間,陳丹萍夫妻都受到了沖擊,但是一家人彼此鼓勵、不離不棄,從沒有抱怨過。他們堅信黨和政府一定會還他們清白。1974年,平反的二人生活剛要回歸正常,丈夫朱纘高卻不幸因腦溢血癱瘓臥床,陳丹萍沒有被困難嚇倒,她一邊照顧愛人和孩子,一邊堅持工作。
1982年,丈夫朱纘高因病去世,陳丹萍咬緊牙關擔起了家庭重擔。陳丹萍常對兒女們說,要自強自立,將來做一個對祖國和社會有用的人。
在家里是好媽媽,在單位陳丹萍是好同志。她創造性開展工作、總結經驗,每天都要寫工作筆記。因為工作成績突出,陳丹萍還擔任了棉科所圖書館館長、運城圖書館協會副會長。當時,所里的圖書館很大,為了方便同志們借閱,陳丹萍針對圖書分類、管理、借閱等探索出了“中小型圖書館管理法”,運城有不少單位都前來參觀學習。
每次分類登記書籍時,除了扉頁蓋章外,她還會在書頁內多蓋一個章,比如1987年買的書,就在87頁再蓋一個,防止了公家書籍私有化。類似這樣的創新還有不少,用心工作、報效祖國是陳丹萍的人生信條。
【身在異地 情系桑梓】
歷經跌宕人生的陳丹萍晚年能如此健康快樂,源于她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退休后,她堅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倡導“自樂、自健、自強、自修、自足”的理念。除了經常參加僑聯的活動外,77歲到85歲,她還專門上了運城老年大學,學習英語和音樂。采訪中,老人還不時地向我們演示她學到的英語。
為了不拖累兒女,老人自60歲開始堅持每天鍛煉,生活非常規律。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在床上鍛煉兩個小時,先是躺在床上活動所有關節,活動完后坐起來,從頭頂的百會穴到腳底的涌泉穴等重要穴位,正反方向各按摩36下,然后再用木梳梳頭600下。
這樣的鍛煉,老人一堅持就是30年。后來,她年齡大了,腿腳彎曲沒那么方便了,鍛煉時間有所減少,但自我按摩與梳頭仍在繼續。
60歲以后,她很少吃辣的、燙的,飲食相當節制。不僅如此,她還關心國家大事,經常讀報紙、雜志,不斷學習,活躍思維。
生活在山西,但老人一直牽掛著故鄉廣東。二三十年間,她每年都捐善款幫助老家修路、辦《驥風》僑報、建設老年樂園等,每次她總親自去銀行填寫匯款單。

鄉情悠悠
在陳丹萍的臥室墻上,掛著兒子朱建中創作的一幅《鄉情》書法作品。一條路彎彎曲曲連接“鄉”“情”二字,具象地描繪了一位游子的家國情懷。
1992年,陳丹萍還和兒子朱建中一起合作編寫了《運城棉花生產科技史料與新技術縱觀》一書,為運城棉花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陳丹萍的心里裝著山西,裝著廣東,裝著國家。
【優良家風 代代傳承】
如今的陳丹萍老人身體康健。她心胸寬廣,從不計較小事;她樂觀積極,用學習來豐富自己。她的經歷與事跡已先后收入原運城地委統戰部編寫的《運城統戰人物志》和中國僑聯編寫的《風雨人生報國路》。
陳丹萍的吃苦耐勞和樂于奉獻,深深觸動并影響著朱建中兄妹幾個。
“老母親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敝旖ㄖ姓f,在他的印象里,母親性格開朗豁達,一心向上向善,尤其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陳丹萍曾是原運城地區政協委員,早在1984年,她就提交了“建議運城建民航機場”的提案,如今已經夢想成真。
朱建中是運城市政協一屆到四屆十人活動小組組長。他關注運城發展,撰寫了不少優秀提案,為運城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他的兩個哥哥,均在京工作,其他兄妹也都小有成就。
朱建中說:“母親帶給我們的家風是:心胸開闊,好好學習,提升自己,奉獻社會。”

悉心照顧
陳丹萍的兒女們都很孝順,尤其是在運城的朱建中和妹妹對老人悉心照顧,溫馨陪伴,讓人感動。
老人是一棵家庭之樹的根。百歲歸僑陳丹萍用她對祖國的大愛,滋養了小家的和諧,書寫了新時代的幸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