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2-27
□記者 解世忠 常永強 景斌

七彩鹽湖別樣美 記者 薛俊 攝
千年鹽湖,正華麗轉身!
5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鹽湖考察時指出,鹽湖的生態價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
我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全面推動鹽湖保護利用的各項工作,讓古老的鹽湖煥發新活力、創造新價值。
近日記者再次探訪鹽湖,發現這里不管是生態功能的恢復、歷史文化的保護,還是文旅融合的利用,正發生著趨勢性、標志性、“新質性”的變化。
新恢復——生態功能改善呈現趨勢性變化
冬日鹽湖,暖陽高照。
置身22號堤埝,浩渺的水面之上,成群結隊的鳥類游弋嬉戲,不遠處的除險加固、生態修復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以不破壞畦堤功能、不減損動植物食物鏈條為前提,我市科學做好堤埝除險加固、生態修復等工作,逐步恢復鹽湖的生態功能。
正在恢復的不只22號堤埝。
“千古中條一池雪。”河東人對鹽湖,有著特別的感情。
運城鹽湖有4600多年的開采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鹽田景觀,具有深厚人文底蘊和重要歷史價值。
曾經,由于過度開采,環境污染,鹽湖一度在嗚咽。
按照“生態優先、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2020年9月,我市全面停止鹽湖范圍內的工業生產活動。2021年3月,我市與山西焦煤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加快推進工業企業“退鹽還湖”等工作。2022年5月,我市收回了鹽湖禁墻以內和鹽湖周圍湯里灘、鴨子池、北門灘和硝池灘的土地使用權。截至目前,已關停搬遷了鹽湖周邊工業企業15家,正在推進廠區實物核對、資產評估、建筑物拆除、遺址改造等工作。
“退鹽還湖”的同時,我市還出臺《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等政策法規,持續加大鹽湖生態保護力度。
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以下簡稱“市鹽保中心”)負責人崔作銘告訴記者,我市在保持鹽湖生態機理的基礎上,統籌推進濕地恢復、水系連通、物種保護、堤埝除險加固等工作,進一步厘清鹽湖生態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本底,最大限度恢復鹽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
據介紹,今年6月份以來,市鹽保中心將“凈湖行動”常態化,已清理鹽湖水域面積500余畝、水藻面積超過300余畝,清運垃圾200余噸;相繼開展了東淡泉東西兩側花卉種植、鹽湖連通管道鋼絲網片封堵等工作。截至11月17日,市城市管理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服務中心已將鹽湖周邊約179960立方米的無主建筑垃圾全面清運。這些舉措有效保護了鹽湖生態環境,提升了鹽湖景觀風貌。
從鹽湖22號堤埝到鹽湖北坡綠化西段項目點,步行不過15分鐘。項目點的植被恢復、道路綠化及環境整治等工作正全面推進。
“我們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強化頂層設計,因地制宜、精細化完善基礎設施,加大周邊環境整治力度,加強日常管理維護,提升綠化水平檔次,致力于繪就有花有葉、有枝有果、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市鹽保中心副主任關妍說。
位于鹽湖東側的鴨子池是歷史上保護鹽湖的主要蓄滯洪區。近年來,經過綜合治理與保護性修復,鴨子池生態環境大大改善,成為集蓄水、滯洪、生態等于一體的原生態濕地系統。
在鴨子池濕地公園的東北角,有6個塊狀潛流濕地。“可不要小瞧這幾塊人工濕地,它們是凈化水質的生態系統。”運城市水務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系統能有效去除懸浮物,凈化吸收有機污染物,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良好環境。
再往鴨子池的北邊行進,一座新建的排水泵站準備投入使用。該站將之前五級提排站合為一級泵站,可將鴨子池池水直接提取進入姚暹渠。
人工濕地和排水泵站,為鹽湖增添了吞吐能力,讓鹽湖水系會呼吸,也讓鹽湖水系更健康地發展。
目前,鴨子池濕地公園的建設,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其中,環湖彩虹路、主入口廣場、親水平臺、觀景臺等項目已基本落成,河東成語典故園雛形漸現,這里正成為運城人休閑娛樂的又一個新場地。
湖面波光粼粼,坡堤芳草萋萋,鳥類嬉戲翔集,堤埝平整如新……逐漸被“喚醒”的鹽湖,已然呈現“水清、堤固、岸綠、鳥翔、景美”的優美畫卷。
新保護——歷史文化傳承顯現標志性變化
鹽湖岸畔,新落成的河東池鹽博物館成為人們了解河東千年鹽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館由序廳、瑞鹽天成、供食華夏、國之大寶、鹽務專城、鹽化時代、世紀之約、知鹽學堂等部分組成,總布展面積3800余平方米,主要展出以“鹽文化”為核心的文物、雕塑等。該館通過鹽池形成、歷史演變、鹽池產鹽等內容,集中展示了運城千年鹽文化。
一千多年前,那些辛勤勞作的鹽工,頂著烈日,墾畦澆曬,生產出聞名于世的“河東大鹽”。如今,這項傳承千年的“五步產鹽法”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項通過口傳心授、代代傳承的技藝,如今只有少數老工人掌握。我們正在22號堤埝附近加快建設‘五步制鹽’展示區,讓這項寶貴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崔作銘說。
驅車行駛在鹽湖北岸的濱湖大道,不經意間會被一處景致吸引——“鹽化工業遺址”六個大字被彩虹色裝點,背后的煙囪和廠房顯得滄桑感十足。
這里是原運城鹽化元明粉分公司所在地,老運城人習慣叫它鹽化四廠。如今,經過重新粉刷的外立面,新建的木質棧道、涼亭、綠地,以及高處的觀景平臺,見證著一個老廠區的綠色新生。
我市堅持高標準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并重,把運城鹽湖從礦區、工業區變為生態保護區、旅游打卡地,為鹽湖可持續發展預留了資源空間。
“鹽化工業遺址”,僅是鹽湖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工程的一角。
對于鹽湖的保護,我市既重“面子”,更重“里子”。
11月7日,“聚河東 話未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思客會第一場分論壇——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討會召開。與會學者、專家與我市相關單位人員圍繞主題進行交流、匯聚共識,為運城鹽湖高質量發展、重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及新路徑。
此前的6月16日,山西省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我市舉行。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湖”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有力舉措,標志著運城鹽湖的研究和發展走上了快車道、進入了新階段。
山西省運城鹽湖保護利用研究院由運城學院和山西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運城市政府聯合組建,組織機構設于運城學院。該研究院以推進鹽湖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講好鹽湖文化故事為核心,整合生命科學、化學、歷史及文化旅游等相關學科,協同推進鹽湖生態和文化高質量發展。
目前,該研究院成立之初“揭榜掛帥”的10大研究項目9個已立項,進入研究階段;圍繞鹽湖研究獲批項目31個,其中國家級項目3個、省部級項目25個;參與的《千年鹽湖系列叢書》《運城地域文化通覽》編撰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院“嗜鹽微生物利用”團隊從鹽湖中分離出嗜鹽細菌菌株,并發現新物種15個。
與此同時,在市科技局的組織下,該研究院與市鹽保中心、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申報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廳市共建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在省社科聯的支持下,該研究院與市社科聯、市鹽保中心聯合成立了山西省鹽湖保護利用學術研究交流基地。
該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鹽湖是一個生態資源寶庫,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寶庫,更是一個科研資源寶庫,要努力把鹽湖打造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典范之湖”。
此外,我市還啟動了“河東鹽文化調研萬里行”活動,沿著河東鹽曾經輻射的區域,去往陜西、河南等地,探尋鹽歷史遺跡、收集鹽歷史傳說、整理鹽歷史民俗、歸納鹽衍生文化,為鹽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歷史文化支撐。
運城學院學報主編、河東鹽文化研究所所長咸增強參與了調研行活動。“調研行打破了河東鹽池歷史研究的局限性,對傳承發揚河東池鹽文化、探尋鹽文化根脈等具有重要意義。”他鄭重說道。
鹽湖歷史文化傳承,顯現標志性變化,內涵在不斷豐富、外延在不斷拓展、境界在不斷提升。
新利用——“文旅+”開發初現“新質性”變化
夜幕降臨,河東池鹽文化博覽園內,大型實景演出《宋韻·南風歌》帶領游客零距離體味運城鹽湖的“前世今生”。
這場內容厚重、表達現代的演藝推出后迅速“出圈”,被人們津津樂道,“行走的、沉浸式的演藝為人們開啟了一場鹽文化的探源之旅,有料又有趣”。
移步鹽湖,人們會看到其獨一無二的優勢資源——黑泥。
說起黑泥,許多人都不陌生,有的人還深度體驗過。
據科研資料顯示,黑泥含有30余種礦物質元素,具有殺菌消炎、美白護膚等功效。由山焦鹽化開發的黑泥洗浴系列產品由來已久,多年前,原國家質檢總局就批準對“運城鹽池黑泥”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如何再進一步提高黑泥的知名度,讓“黑泥變金”呢?
今年6月7日,市鹽保中心組織市科技局、運城學院、山焦鹽化等單位實地調研,對黑泥保護與利用有了新思路——進一步明確黑泥準確性狀和產區、資源類型等,完善黑泥開采利用補償機制和生態修復機制;針對性開展黑泥利用的史料分析,填補其開采歷史溯源空白;通過科學規劃,探索挖掘黑泥價值,為黑泥開發利用提供宏觀性、方向性、指導性的實施意見,助力資源優勢最大化……
“黑泥是運城鹽湖的天然‘寶藏’,是運城的一座‘金礦’。”崔作銘說,“我們將繼續瞄準‘金靶子’,多出‘金點子’,開辟‘金路子’,打造黑泥天然產品、特色產品,讓黑泥享譽全國、走向世界。”
鹽湖,除了黑色的美,還有彩色的靚。
每年七八月份,她就像“花旦”一樣,令人陶醉。從高空俯瞰,紅似綢緞、碧如翡翠……一望無垠的鹽湖就像是大地的一塊調色板。
“湖中鉀、鈉等成分濃度不同,加上鹽藻、鹵蟲的繁殖,在高溫和強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鹽湖’的奇觀。”鹽湖巡護隊隊員閆淼說。
“攝影愛好者對‘七彩鹽湖’的情有獨鐘,大大提高了‘七彩鹽湖’的曝光度。”關妍說,“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豐富旅游消費業態,讓游客沉浸式欣賞‘七彩鹽湖’、湖光山色,不斷提升游客的體驗感,為游客提供更多驚喜。”
一幢建筑,也是千年鹽湖內涵變遷的見證。
位于鹽湖北岸的運城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是在原鹽化局彩印廠的舊址上改建而成的,這幢建筑迎來了新的使命。
在該中心四樓,集中布置著中條鹽湖生物多樣性館、中條鹽湖文史館、中條鹽湖地質館、中條山抗戰資料館、悅來閣、鹽湖印象廳等場館。這些場館不僅收集了中條山、鹽湖的動植物等標本數百種,還陳列著有關鹽湖“前世今生”的大量資料,是人們全面了解鹽湖的一扇窗口。
經常到鹽湖游玩的人,想必對熱門打卡點——南山新境市民廣場很熟悉。
這里有中條山文化博覽園——緊依山腳布局的浮雕墻、名人雕塑、棧道、碑林等14處景觀,集紅色文化、根祖文化、農耕文化和養生文化于一體,養眼養心又養性。
這里有南山生態體育公園——圍繞運動和休閑兩大板塊打造,陸續建成的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門球場、攀巖、山地自行車越野等十余類休閑娛樂場地,可滿足群眾多元化體育健身需求。
這里還有櫸樹、香樟樹等各色珍稀綠化樹木,有惟妙惟肖的唐堯、虞舜、嘉康杰等歷史名人雕塑……
當然,人們還可以登頂鳳凰谷,一覽百里鹽湖的壯闊勝景;走進東郭蚩尤文化園,尋訪黃帝戰蚩尤的神話傳說。
“串珠成鏈”的鹽湖,正初現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升級為方向的“新質性”變化,朝著建設“河東鹽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千年鹽湖,加速蝶變。一個山水相映、城水相合、人水相親、文旅相融的新鹽湖,漸行漸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