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2-15
記者 魏 濛
12月10日,河東大地雪花紛飛,迎來今冬首場降雪;12月14日,又一場雪降臨……氣象預報顯示13日至17日期間,我市降雪模式又將開啟,且氣溫將創歷史同期極低值。
大雪至,寒冬始。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段,降雪的概率比小雪節氣更大了,同時雪往往下得更大、范圍也更廣。這意味著氣溫顯著下降,仲冬也正式開始。
寒冬時節是呼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等一些慢病的高發季,此時人們做好養生保健尤為重要。《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文字精辟地論述了冬季,我們在飲食、起居、精神等方面的調養方法。市中醫醫院肺病科主任王金成也就這3個方面的具體調養方法,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講解。
◆飲食應溫補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冬天天氣冷,人體生理活動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冬令進補能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體內,滋養五臟,增強免疫力,抵御寒冷侵襲,還有助于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使之適應寒冷環境的挑戰,減少疾病的發生。
王金成介紹道,冬天氣候寒冷,多數人群容易出現體虛、畏寒、手腳發涼等癥狀,進補宜根據地域及個體體質差異選擇食物,北方地區天氣寒冷,宜進補溫辛、熱性等溫補之品。人們可多吃牛、羊肉等熱性食物,補充體內熱氣、調節陰陽,有助于抵抗冬季寒冷。
冬季飲食還要遵循“秋冬養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變化來調節飲食。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谷物,以補充水分。進補可多食山藥、紅薯、馬鈴薯、栗子、核桃、榛子、杏仁等,這些食材大多有補腎益精、強體御寒的作用,對身體很有好處。少吃蔥、辣椒、韭菜等辛辣、發散陽氣之物,以免引發胃和大腸燥火熱亢盛,導致便秘、鼻衄等病癥。可多吃大棗、芝麻、干姜、紅糖等溫中散寒的食物,使能量貯存于體內;多吃蘿卜、梨、蘋果等潤燥食品,冬至節氣進補,首先要注意谷、肉、果、菜食物品種的合理搭配;其次是辨證施補,缺什么補什么,但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食物;再次宜根據需要考慮藥膳進補。
此外,也可以使用百合、枸杞子、肉桂、紅棗、桂圓等藥食同源的食物泡水或煮湯飲用,也有助于鞏固體內熱氣,起到固本培元、益氣補血的作用,也可適當多吃一些紅燒類、火鍋類食物,對身體也有一定好處。注意在吃上述溫辛性食物,尤其是肉類時,要控制攝入量,可多喝溫水、多吃新鮮的水果。
“辨證用膳重溫補,需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適度進補。”王金成說,一般來講,平時怕冷陽虛的人宜吃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大蔥、生姜等。陽盛愛上火的人也不宜過食生冷,宜吃性平偏溫的食物,如牛肉、小米、米酒等,可以增加水果攝入以清內熱。氣虛的人平時氣短乏力、動則氣喘,宜食用板栗、大棗、核桃等益氣的食物。平時陰虛內熱、五心煩熱、盜汗、口干不喜飲、夜夢多的人,可適當多吃些鴨肉、帶魚、紫菜、海帶等,但應搭配生姜、紫蘇等減其寒涼。
◆起居重補陽
近幾日,冷空氣席卷河東大地,人們開始感受到寒冷的威力。
冬季,天氣逐漸寒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萬物收藏。王金成認為,進入冬天,養生應當遵從自然界閉藏的特點,以斂陰護陽為根本,保養陰精,潛藏陽氣,使陰陽相對平衡,可預防疾病的發生、復發或加重。
王金成介紹,冬天陰氣盛極、萬物收藏,人體新陳代謝也相對緩慢,寒潮或強冷空氣襲來時,高血壓、中風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同時,嚴寒還是傷風感冒、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誘因。因此,從保健養生來說,要想平安度過寒冬,必須注意防寒保暖。
頭暖。常言道:“冬天戴棉帽,勝過穿棉襖。”“頭為諸陽之會”,不注意保暖,陽氣就很容易外泄。頭部長期暴露在外,受寒冷刺激,會導致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引起頭痛、鼻炎、傷風感冒、失眠等不良癥狀,甚至引發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冬天,戴一頂保暖性能良好的帽子非常必要。老年人、體弱的人或慢性疾病患者,出門前最好戴一頂帽子。
背暖。中醫認為,背為陽中之陽,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行之處。督脈總督為一身之陽經,太陽經在一身之表,風寒邪侵人體,太陽經首當其沖。倘若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就會通過人體背部侵入,以致損傷了元氣而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患過敏性鼻炎、風濕病、慢性支氣管炎、胃潰瘍、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寒冬時節尤應重視暖背,以免引起一些宿病和并發癥。
腳暖。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的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人的腳掌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一旦足部受涼,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纖毛擺動減慢,抵抗力顯著下降。此時,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并大量繁殖,誘發多種疾病。因此,冬天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過緊、過松、過薄,襪子以棉襪為好;二是平時多活動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三是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能消除疲勞、御寒防凍、促進睡眠。冬季也是補腎的季節,可以選用一些溫補脾腎、舒筋通絡的中藥來泡腳。
身暖。冬季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逆之則傷腎”,這就是說衣著要注意、保暖很重要。穿過緊的衣服,身體熱量更易于向外散發,反而不利于保暖。穿衣既不能過薄,讓人面色蒼白、手腳冰涼;也不能過厚,使人面色通紅、手心出汗。厚薄合適的標準應是面色紅潤、手腳溫暖。棉衣內膽宜選用分量輕、蓬松、保暖性強的羊毛、羽絨等材料。平時應多到室外活動,使血脈暢通,以適應外界氣溫變化,增強耐寒能力。
王金成說,在天氣晴朗的冬季,多曬太陽也可很好地補陽,溫通經絡,振奮機體的陽氣。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針刺結合艾灸的方式溫通經絡,調補陽氣,扶正祛邪,起到補益強身、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情志宜平和
冬天是天寒地凍,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自然界的蟄蟲伏藏,用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勃做好準備。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變化而潛藏于內。所以,冬季精神養生,應以寧靜為本,保養精力。
王金成說,冬季是萬物休息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之潛藏于內,因此,冬季精神養生也要注重于“藏”。“藏”的意思是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靜,心情平和,避免情緒波動,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于心中抑郁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同時,冬季陽氣收斂,人體的新陳代謝相對較慢,容易導致疲勞,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此外,冬季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利于陽氣的收斂和陰精的蓄積,有助于調整生物鐘,提高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若睡眠過晚,則易耗損陽氣,使陽氣潛藏不足。同時,半夜寒冷,晚睡熬夜易受寒而患病。
王金成介紹,要使情志平和還可以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多曬太陽可以使人保持好心情。
◆調養勿過頭
隨著氣溫驟降,冬季如何正確健康養生也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
王金成說,冬季是一個“養藏”的季節,冬令養生需對路,只有適時、適當才能幫助人們提高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不妄補。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于閉藏,不是外泄。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不妄吃。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姜,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不妄喝。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但是白酒畢竟屬于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王金成說,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喝飲料,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的糖類,容易導致發胖。在冬季,過多飲用飲料會損傷脾陽,導致消化不良。同時有些飲料還含有大量氣體,飲后容易導致腹脹。故在冬季不可過量多喝寒涼飲料。其實紅酒作為最天然的健康飲品,具有美容養顏之功,可作為冬季養生佳品。另外紅茶味甘,性溫,善蓄陽氣、生熱暖腹,可以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御能力,還具有祛油膩、開胃口、提神之功,非常適合冬季飲用。
不妄勞。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